时间的车轮总是不断向前,一项技艺如若无法精进,那便只能化为历史画册中的一粒尘埃。
这是手望为你讲述的第个故事
编者/TEA
——
印象中上一次看见杆秤,还是去中药铺。医师拿着小巧的戥秤,精准而又平稳地称量一味味药材。
曾几何时当我们走进嘈杂的市场,摊贩用来称重的不再是秤杆,取而代之的是大小不一形式各样的电子秤。
挑选好菜肉,码上秤,不需要再拨动秤杆选择砝码就简便而又快速的解决了一场交易。
戥秤
在电子秤普及之前,杆秤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活跃在大江南北,与我们的生活曾息息相关。
杆秤的制作手艺世代相传,有着极强的家族传承特征。杆秤匠制作杆秤技术是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
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杆秤匠对职业极为神圣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千百年来一代代传承,有太多人曾靠这门手艺营生,以这门手艺过活。
一九三四年出生的吴锦宝老先生便是其中之一,吴老先生自己也说不清楚吴家是从第几代开始靠制作杆秤这门行当营生的。
吴老只知道他的爷爷是做杆秤的,爸爸是做杆秤的,到了自己这一代,兄弟几人也都学了这门手艺,即使现在几乎没有人使用杆秤来做买卖了,他还是在做着这门行当。
抛光秤杆
虽然杆秤的称量方法是简单的杠杆原理,然而要手工制作一杆秤却也绝非易事。
大多数杆秤匠人既是木工也是铁匠,因为制作一杆秤所有的零部件都需要他们自己打造。
据说过去,往往需要百来道工序来加工一杆秤,但是现在大多数的杆秤匠人都不是自己打造所有部件了,像是秤卡和秤钩他们都会选择现成的,也因此减少了一部分工序。
即使简化了部分的工序,制作一杆秤还是需要花费吴老不少时间。
第一步是刨杆,吴老要将一根原木的粗树枝打磨成一根笔直且光滑的木杆。
看似简单的步骤,却十分考验匠人的功力,因为刨出来的木杆不能太粗,会显得占分量。也不能不能太细,否则挂了重物后容易压断。
这也是杆秤匠人们的入门功课,他们可能做三年学徒,几乎一年的时间都在学习以及练习刨杆的手法。
刨杆
木刨也是杆秤手艺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刨子一前一后两个片刀,一个用来磨圆木杆,一个用以打磨毛刺。
只见吴老拿着一只小刨子,飞快的打磨着木杆。须臾间原本凹凸不平的木杆就变得笔直而光滑。
装木刨
打磨完杆,也只是结束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然后吴老就需要给杆秤定刀口,一共三个秤刀,两个用来挂提纽,一个用来挂秤盘和秤钩。从侧面看,三个秤刀在同一基准线上,才能准确称量货物。而基准线的位置,也必须在秤杆上部1/3到2/5处。
吴老定刀口时,可以不用墨线,直接在秤杆上画出一条笔直的线,这项绝活也是经过时间锤炼的经验累计而成的结果。
打磨秤卡
第三步是钻刀孔,吴老需要用武钻一点点钻出刀孔,装上秤卡子。
然后给秤杆装铜帽,用薄铜皮包裹秤杆两端,而铜皮不能突出于秤杆,所以需要匠人用心修剪出合适的大小。其实这一步骤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就只是让杆秤更加耐磨损耗。
这更像是制秤手艺人间不成文的规定——让自己的秤在实用的同时兼具美观。
钻刀口
装铜帽
接下来的工作是装秤盘,第二个刀孔是杠杆的重力臂,并且是早先已经确定的位置。
吴老给秤杆装上秤卡以后用绳子拖住秤杆,让秤砣走到秤杆最远处,找杆的平衡点,刀托住的地方就是另一个支点,也便是第三个刀口。
定第三个刀口
吴老说接下来就到了制作杆秤最关键的一步。定准星,也叫定盘星,就是在秤杆上找到零刻度的位置,因为只有找准了定盘星才能让秤称量时精准。
确定了零刻度后,就用标准砝码确定最大刻度。而后才能在秤杆上测量和标记具体的刻度。这也是杆秤制作手艺中,最为精华的部分。
本来确定力臂长度和重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数学计算,同时需要把计算结果反映在一根木头上,又会变成复杂的测量。
但是吴老使用的传统工具两脚规就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吴老便可以很快就将长度等分。并且结果与计算出的一样精准。
两脚规测距
要说制秤这门手艺最难的地方,对于吴老而言那一定就是定钉星花了。
吴老要先用武钻在秤杆上连续钻孔,一根可以称重十公斤的杆秤,需要打三百多个孔,吴老却只用了十几分钟就完成了打孔。
打好眼之后才能钉秤星。而吴老还说很多过去很多工匠为了省事,只用水银抹过便了事。这样的星花是钉不起来的。
钉星花是将上一步中钻的孔洞中以细铜丝嵌插而后割断、锤实。三百多个孔就需要嵌入三百多次铜丝,不断地嵌入再用刀割断铜丝。
后用刀背将铜丝敲入,直到摸不出凹凸感为止才算是完全镶入了一个星花。
武钻打孔
钉星花
千百年来,杆秤的材质应地而异,而钉星花却是杆秤匠人们代代相传的技艺。
在一九五八年衡制改革以前,一市斤等于十六两,因而原来的秤杆上是有十六颗星花,每一两就是一颗星。它们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组成。
买货人如把东西称给人家是足量的,就得足了星(特别是福禄寿);如果买货人耍滑头克扣一两就减福,克扣二两就损禄,克扣三两就折寿。
经过刨杆、安刀口、包铜帽、定盘星、分步、钻孔、钉星花几个步骤后,一把杆秤在吴老的手下已经大致呈形了。
剩下的就是打磨、清洗、染色、抛光等后期处理工作了。
抛光
做一杆秤最少需要花费吴老四个小时,可是一杆秤的要价仅有几十元。时至今日,杆秤已经慢慢淡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想靠卖秤为生简直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而吴老自己都说:制秤这门手艺,学习要花很长时间的,现在年轻人谁还愿意去学一门“没用”的手艺啊。
杆秤在近几十年的时间内迅速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越来越少的人使用杆秤。甚至大多数的零零后都没有见过杆秤,跟谈不上去使用它。
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对于杆秤的需求江河日下。比起要不断拨弄秤砣的杆秤,人们更愿意用简单快捷,放上货物就可以知道精确重量的电子秤。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电子秤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也不得不承认杆秤退出我们的日常只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很难说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对于我们的生活到底带来了多大的改变。
或许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我们选择放弃那些老旧的事物,而是科技与时代强迫我们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都在被动接受着时代的变化。而曾经老旧的事物不断被我们抛在身后,毕竟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永远不被替代。
——
内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