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杆秤作为民间日用衡器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做生意开店铺,离不开木杆秤。在永安,就有一位至今坚守了32年手工制作木杆秤的师傅,他叫熊树海,家住燕东街道麻岭村。
原先,永安市共有三家制作木杆秤的作坊,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木杆秤逐步被电子秤取代。
如今,另两家都是浙江人开办的,一家已经举家迁回浙江老家,另一家开店的从莆田进木杆秤销售,只有熊树海仍然坚持手工制作木杆秤,并在自家开的秤店里销售。
随着熊树海步入老年,永安的手工木杆秤制作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境遇,正逐步淡出人们视野的命运。
信守合同,“被逼”做起木杆秤1熊树海年出生,今年66岁了。做这一行,不是站着就是坐着,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如今的熊树海已经是满头白发,视力下降,有时多做几把木杆秤眼睛就会一直流眼泪。
燕东街道麻岭村地处城郊,村民以种菜为主要收入来源。年轻时,熊树海和村里年轻人一样,以种菜为生计。年至年,熊树海任村里的生产队长,负责带领队员管理田地,由于管理有方,种植蔬菜和水稻效益在生产大队里是最好的,他所在的生产队队员每10个工分可分得两元,比起其他生产队的0.8元多出一倍多。
由于积极肯干,熊树海还任过生产大队武装基干民兵排长,年至年担任生产大队的民兵营长。熊树海兄弟5个,妹妹1个,年轻时熊树海本来有机会参军入伍,但作为长兄,要帮忙父母挑起养家的重担,只好忍痛割爱。“如果当时去参军,可能就无缘做木杆秤了。”熊树海说。
做木杆秤,熊树海称是被“逼上梁山”。年,做事公道、为人忠厚、吃苦耐劳的熊树海当选为麻岭村主任。当时,村委会要接收浙江人开办在村里的麻岭衡器厂,由于做木杆秤是个技术活且辛苦,经过一个星期投标,却没人愿意接手。作为村主任,熊树海只好与另两位村民承包合伙干,与村里签订了每年上缴给村里元的三年承包合同。三个月后,9名工人工资全付了,但3位合伙承包人却分文没有拿到,3位合伙人由此散伙了。
合同已经签下了,为了履行与村里的上缴合同,熊树海选择了继续坚守,并在家里开起了做木杆秤的作坊,一直坚守至今。
由于是半路出家做木杆秤,熊树海开在家里的木杆秤作坊,只好从浙江省永康县、江西省上饶市请来做木杆秤的师傅,最多时达到6位师傅,工人也从外省请来,多时3人。
为了把做木杆枰的技术学到手,熊树海的牛脾气上来了,除了向师傅请教,他自己动手学习,不断地跟自己较劲,常常琢磨到深夜两三点,把做木杆秤的每一道工序熟练地学到手为止。
刚开始三年,熊树海的木杆秤作坊并没有赚到钱,直到年才开始盈利,这得益于他已经可以熟练动手做木杆秤了。
做工繁琐,一杆秤耗时四小时2制作一把精确的木杆秤,每一道的工序都至关重要。做木杆秤的杆要选用花纹较细和柔韧性较好的木料,熊树海说是“柞树”,浙江人称之为“福建木”。从木料到刨出圆形的秤杆,早期先用电刨把木料刨成四角到八角,然后就是手工刨圆,手工刨圆是最累人的一道工序。如果遇到弯的木杆,需要烤热后,将弯曲的木杆拗直,所以木料的柔韧性犹为关键。
秤杆刨好,要测算秤钮的位置,要先钉好支点钮,再来确定零点钮和重点钮的位置,就可以确定这杆木杆秤的称重量。秤钮也叫刀钮,安装时要做到三点成一线,这个步骤至关重要,决定了一杆秤的称重灵敏度,稍微算错一点点整把杆秤的灵敏度就不行了。安装好秤钮,就开始校秤,这杆秤称重量多少,就用多少重的法码进行校对。接下来,是分步,分出斤两。分步完,要钻秤芯眼,钻头是熊师傅自己做的,虽然熊师傅儿子现在发明了用电当钻头,但熊师傅还是喜欢用自己自制的钻头。钻完秤芯眼,是钉秤芯。钉秤芯眼睛不能离开秤杆,一手拿刀一手拿着铜丝,先将铜丝插入秤星眼,然后锯齿刀把铜丝割断,最后再用刀背把钉过秤芯的地方敲敲几下,一颗颗闪着黄光的铜芯就镶在秤杆上了。钉到木杆里的铜芯还要进行水磨,打磨掉不平的铜芯。接下来是用墨汁给整杆秤打底刷黑,待墨汁干后,磨出称芯,上两道油漆,便形成光滑明亮的秤杆了。
熊师傅凭着熟练的手艺,做一杆10至30公斤的木杆秤要近四个小时,时间主要花在测算和分布上了。由于手工做木杆秤的工序复杂,最多一天只能做4把,需要从清晨6点起床,干到晚上深夜。
一把木杆秤需配套秤钩、秤砣。为了节省成本,熊师傅选择自己加工秤钩。秤钩材料是用钢筋截断,在炉子烧红后,再用锤子打。一手抡锤,一手操着烧红的钢筋,打一会儿就满身大汗。秤钩也是技术活,要弯得标准,配在木杆称上才显得美观。对此,精益求精的熊师傅仅自己打秤钩就打了30年,直到两年前,木杆秤销量少了,他才选择从浙江选购电镀秤钩。
销量锐减,逐步被电子秤取代3在永安市五四路五金批发街上“麻岭电子秤地磅”店铺里,熊树海正聚精会神地做着木杆秤。街上人来人往,并没有打搅到熊师傅。
麻岭秤店是年熊树海从事做手工木杆秤开始开起来的,历经了四次搬迁。当年,夫妻俩分工协作,熊树海负责家里的木杆秤手工作坊,妻子李秋菊主要看店铺,闲暇之余,她就开始钉秤芯。钉秤芯时,注意力要非常集中,不能丝毫分心,加上右手机械地操作,长年累月,李秋菊由此落下职业病,时常会耳胀头晕。年轻时,李秋菊在店铺一干就是12个小时,现在64岁的李秋菊说已经没办法干了,只要看到木杆秤上的秤花10分钟,右边的耳朵就开始条件反射地胀痛。
熊树海师傅说,年到年前,木杆秤的销路较好,一是批发给供销社,二是在自己开的店里销售,一个月多的时候可以销出把木杆秤,常常是供不应求。由于熊师傅做的木杆秤灵敏度强、外观美、结实耐用,方圆十里八乡都来求购,不仅畅销洪田、小陶、安砂等乡镇,还销往周边明溪县的胡坊、连城县的姑田等地。而且价格也公道,从年每把5公斤的木杆秤售价5元,到年的10多元,到现在的50元。
熊树海的儿子熊庆财今年33岁,于年开始接手父亲的店铺,他回忆说:“年至年,木杆秤的销量还大于电子秤,每个月店铺可以销出80多把,旺季可以销出上百把。”年后,木杆秤的销量一年比一年少了,如今,每个月批给供销社和店里自销,也就在20多把左右。熊庆财也开始跟上市场需求,开始大量销售电子秤了。
熊树海还在坚守着做木杆秤的传统手工艺,满足着为数不多的月销量。熊树海也希望儿子熊庆财能把手艺传承下去,已经从事十多年店铺生意的熊庆财虽然掌握了几道做木杆秤的工艺,但他直言,木杆秤制作辛苦又很繁琐,利润也低之又低,已经不太感兴趣了。
随着科技、社会发展,电子秤的出现让木杆秤渐渐地淡出了它所拥有的市场,现在很多地区的木杆秤已经变成工艺品,有的地方的习俗还有用到木杆秤,如搬新房时,买一把木杆秤,寓意着家庭平安和精打细算过日子;新开的公司工厂开业,买一把大木杆秤摆在那寓意公平公正。小孩周岁抓阄时,抓木杆秤寓意着有做生意的天分。
(三明日报永安记者站郑继涛文/图)
来源: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