戥(děng)子,是一种小型的杆秤,也被称为“等子”、“戥秤”、“分厘戥秤”、“司马秤”,传入日本后称为“唐秤”。戥子是旧时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及香料的精密衡器。戥子是称微量重物的衡器,其最大重量单位为两而不是斤。
戥子是在宋朝景德年间,由掌管皇家内库藏的官员刘承珪创制发明的。戥子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技艺独特,分度值可达一厘,相当于今天的四十毫克。
刘承珪创制的戥子有两种,一种为一钱半秤,代表十进位的钱、分、厘、毫、丝、忽制;一种为一两秤,代表传统的铢累制。这两种戥子被宋真宗下诏作为权衡标准器保存在皇宫中。
元明各朝,直至清代,戥子广泛使用,备受青睐。特别是明清时期,戥子的制作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手工行业,完全平民化、商品化。
戥子是由戥子盒、戥子杆、戥子盘、戥子锤(又名戥砣)组成,其制作都很考究。
特别是戥子杆,是戥子的关键部件,其选材有质重性韧的象牙,有质坚如铁的纯黑色乌木,有精工铸造的青铜,有洁白如玉的动物硬骨。
戥子作为传统中药房的常用称量工具,有着其无可替代的优势和独特的观赏魅力,虽历经千年而仍被沿用至今。
中医治病有句老话叫做:“三分医、七分药”,而中药调剂又有三分辨、七分量”之古训,如此可见调剂称量在发挥药物治疗作用上是何其重要的。
现在我们中药房所常用的戥子,多使用山桃木或其他硬木制成戥子杆,以黄铜镶嵌作为戥星(即刻度),戥子锤和戥子盘也多为黄铜制成,达到了部分中药“忌铁器”的要求,同时延长了戥子的使用寿命。
在实际应用中,戥子的使用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和独特的观赏性,进行药品调剂时应以左手持戥杆并用拇指和掌心扣住砣弦以固定戥砣,右手取药放入戥盘,依据称量需求选择头毫或后毫,然后提起称毫,将戥杆举至与双目平齐,左手将砣弦移至欲称量的戥星刻度上,放开左手并检视平衡,中药业有所谓“齐眉对戥”指的就是以上讲述的方法,这样做是为了称量药物时能达到更为精确的剂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