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孝纪
过白,是故乡人日常口语中的专用词。
当一头宰杀了的大肥猪剖成了两大边,白晃晃地从木架上摘取了下来,屠户通常会抱着放入早已预备好的一担干净谷箩筐,每只筐里侧曲着放一边猪肉。接着,依次上大杆秤称重量,两者相加,扣除箩筐,就是净猪肉,这就是过白,又叫过皮子。那乌黑的杆秤粗大又长,秤锤沉重,弯曲的大秤钩勾住缩短的箩筐绳套后,通常需要用扁担穿过秤头上的铁丝提环,由屠户和另一人抬在肩膀上,甚至还要屈着手臂垫在肩上略略上举。屠户的一只手伸开掌秤,拨拉秤锤铁丝套圈的移动,待杆秤平衡,秤尾巴略为上翘,他喊一声好,捏住秤锤圈不动,放下箩筐,读出一个斤两来。过了白的猪肉,就是一户农家一年来付出辛苦劳动后的具体收获,能卖多少钱,能办多少事情,自家留不留,留多少,一家之主的夫妇在心里便有了谱子,有了盘算。
喂猪草长大的土猪肉,无论做成怎样的菜肴,味道总是香美。即便如此,在村人敏感的味觉里,猪的这个肥白的肉身,哪处更好吃,适合于做出什么样的菜品与肉食,都能分出个等次来。
猪脖下的喉部肉,肥厚,柔软,少瘦肉,有淋巴,正是杀猪的刀口所在,血丝密布,叫刀口肉,也叫血丝肉。这处肉绝不会有人主动要购买,屠户常先将整大块割下,与猪头一道,当作搭头。不管谁买猪肉,搭头总要匀着砍割分上一点。不过这些搭头肉,村人拿回家后,经了主妇一番烫刮清洗,剁切碎了,炒点浸泡后切碎的干萝卜,若是夏秋季则炒新鲜青辣椒红辣椒,喷喷香,也是男人细嚼慢咽的下酒爱物。
前胛肉紧挨着刀口肉,位于猪前腿前部肩胛骨处,此处瘦肉厚软,肥瘦合适,是最好的猪肉之所在,味道尤其鲜甜细嫩。村人买肉,多爱买前胛肉,围着屠户的案桌常要按先来后到排队。旧时,故乡在清明节、七月半有做肉饺粑祭祖敬神的习俗,这几天村里必定会有人家杀猪,各间臼屋也整日都有人在里面捣米粉筛米粉。做肉饺粑,以前胛肉剁葱作馅为最好,包裹在半月状的米粑壳里,像雪白的元宝,鼓鼓囊囊。肉饺粑多水煮,煮时待锅中水沸,再一个个放入,就不会裂开。一大锅煮熟后,汤汁雪白浓稠,肉饺粑沉沉浮浮,放少许盐,放一些葱花,满屋异香。敬神之后,一家人趁热用大碗盛装,一人一碗,大嚼喝汤,真是妙不可言。肉饺粑也可蒸熟,直接拿着吃,便是冷了,也有一股浓郁的肉香。
猪前脚是个好东西,村中最经典的吃法是猪脚蒸甜酒,取前脚一只洗净,整个儿放入大瓦钵,加一些苏杆、水杨柳等乡间草药,再舀一两碗糯米甜酒添进去,一同入锅闷蒸至烂熟。这种吃法,既香甜有营养,又有舒经活络治手脚疼痛之效。记得小时候,母亲曾做了几回这道美味,一家人分而食之,好不快哉!相比而言,猪后脚就没有前脚珍贵了,其下半截高瘦,差不多就是一层皮包裹着,没什么肉。村中有一碗炒猪脚的菜,就多是用这一截腿子剁成小团,闷蒸一番后,入锅翻炒,佐以香芹红辣椒灰等诸般调料,色香俱全。后腿的两个大肘子,瘦肉多,却味道略酸,也偏硬,远没前腿肘子招人喜爱。
腰方肉自然是猪身上最多的。故乡人杀猪砍肉,不同于如今的城镇菜场肉摊,是将猪皮剥去,排骨剔出,屠户从腰方一刀下去,皮肉带排骨连在一块,从猪背直到软腹,长长的一条。若在过年前夕,这样的条状猪肉,两三斤一块,各用一小簇稻草绑扎,提起来,是辞年送亲戚家的年菜。那几天,乡间的道路上,往来多是送年菜的大人或孩子。
腰方肉做菜品种多样,大笋煮肉,小笋炒肉,青蒜炒肉,青辣椒炒肉,红辣椒炒肉,蒸米粉肉,白饭豆煮瘦肉汤,黄花菜煮瘦肉汤,萝卜煮肉,冬笋炒肉……一年四季各有特色,味道无不美好。在故乡红白两喜的酒席场合,更有一道隆重的大菜,叫庞屯(方言读音),也叫库子。庞屯通常取最肥厚处的腰方肉,剁成正方形,每只重两斤半至三斤。四脚肘子处裁取的庞屯叫正庞屯,又以前脚庞屯最为敬意。庞屯先入水炆煮,水沸一段时间后,又加冷水,如此反复,几个时辰下来,肉质烂熟,捞出来,抹上酱油水和红砂糖,再入茶油锅炸上一番,通体红亮油光。做菜时,将油炸过的庞屯入笼蒸热装盘,浇上红辣咸香的浓稠调料,端上桌子中央。众人举筷划分夹取,满口大肉,大快朵颐。
村里人家也常将腰方肉切成坨,如棋子,如拳头,俗称棋子坨。新鲜猪肉做的棋子坨白亮,油炸后的猪肉做的棋子坨红亮,入锅煮了,拌上香芹等诸般调料,香气袅袅,十分美好。曾记得年少时,在寒冬里吃菜碗所剩冰冷成冻的棋子坨,别具浓郁的独特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