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澧有兰津」
在津市生产街上,有一家卖秤的小店,店内整齐的摆放着各种电子秤,门梁间悬着的一根竹竿上挂着几杆手工木秤。如果只是偶然从这里路过,你不会知道这里有一位手工制秤人,而制作手杆秤的手艺正渐渐被这个现代化的时代所淘汰。
经营这家衡器店的是刘阿姨和张叔老两口,以前张阿姨在津市衡器厂上班,专门制作手杆秤,由于制作手杆秤工序繁琐精细,刘阿姨做学徒就做了一年,后来才上手越做越熟练,年津市衡器厂倒闭后自己开了一家衡器店。张叔以前也是在衡器厂上班,后被技术监督局聘请过去当衡器检定员,衡器厂做的手杆秤都要送到他这里检定是否标准合格才能进入市场。退休后的张叔便每天和刘阿姨一起照顾这家小店,日子清闲。
因为现在买手杆秤的人少了,刘阿姨一个月可能做不到十来把,但刘阿姨说,别看这外表简单的一杆秤,其中的精细度是用嘴讲不出来的。
做手杆秤需要刨木杆、弹墨线、定星盘、钻星眼、刻星花、打磨上漆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细心谨慎,容不得半点马虎。这其中“刻星花”是最费神的,需要用戳子对准之前画下的刻度,先打眼,然后把铝丝插入眼中,再割断铝丝,最后利用水磨抛光,便留下了一个个星点,这个过程需要极好的眼力和耐心。
张叔说以前衡器厂的八级师傅一天最多都只能做三根秤,一般的人最多只能做两根。所以像这样费时费力的活,现在没人愿意干了,刘阿姨是为数不多还在坚持的,但除了卖小菜的老人家还在购买这种手杆秤,几乎没有人需要了,基本上都是用电子秤来做买卖,相比手杆秤更方便快捷。
老两口无奈地说,现在如果只靠制作手杆秤赚钱的话,那根本养不活自己。所以小店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把电子秤当做主要的商品来经营。
很多生意人来买电子秤,让张叔把秤帮他设置一斤只有9两或者8.5两,张叔都果断拒绝。秤是公平的象征,张叔说最看不惯别人缺斤少两,因为自己以前本来就是衡器质检员,骨子里还有这份坚定在,宁愿错失这份生意也绝不做这种昧良心的事,要吃本分饭。
张叔还告诉我们,古时候一斤是十六两,还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制定的一斤为十六两的标准,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方便折算才将一斤十六两改为一斤十两。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的老秤上有十六个刻度,被称为十六秤星。暗合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主宰人命运的福禄寿三星,共十六星。一颗星代表一两,意在告诫生意人要诚信为本,给买家缺斤短两就是在给自己损寿折福。
如今十六两秤早已成为历史,十两秤也即将完全被电子秤替代,但买东西时偶尔还会听到有些老人家警诫小贩说“缺斤少两可是会短寿的”这种话,或许这就是老秤留给人间的最后意义吧。
我们见证了许多传统手工艺从繁荣到没落的过程,也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它们用文字与图像记录下来。一把小小的手杆秤,蕴含的是古人们的智慧与睿智,虽然现在已经被电子秤代替,但它已作为中国的一种文化遗产被记载。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手杆秤代表的公平公正也将一直被人们所铭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