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如意杆秤称人心

白癜风吃啥药好 http://m.39.net/news/a_5727247.html

  龙游街头,菜贩手中,有一杆秤,这样唱着:“木钻头,钻秤钮。求公平,不缺斤。”持秤人口中,流传着一个打秤匠人,都说此人打的秤刻度精准,手艺精美,价格公道。大多数菜贩手中木杆秤上,几经岁月,铜钮已经发黑,金属秤钩锈了又擦,擦了又锈,铝钉刻度却依然清晰。

  匠人叫吴金森。他的秤,比他本人更加出名:“他最早是在河西街吧!以前没有电子秤,我们用的都是手杆秤,他打的。那真的是公平秤,从来不缺斤短两。时间久了,大家都‘秤杆’‘秤杆’地叫他,反倒没人记得他的真名儿了。”

  “秤杆”吴金森,师承其外公和母亲。外公祖传的打秤手艺算起来已有两百年多。一张打秤桌案,一个装工具的风箱,就是打秤匠的“江湖”。66岁的吴金森回忆,自己有超过44个年岁在打秤。“做秤呢,一看,二直,三标准。看,就是眼睛要亮,看准刻度;直,就是做秤时候,秤杆要直;标准就是不缺斤短两,才叫良心秤。做人,做秤,做生意都一样,凭良心。”直至今日,拿起工具,吴金森依然忘不了每一次加工过程:手捏一段红木,用手工木钻钻孔打钮;用砝码丈量称重,标好刻度;最后用锉刀把铝丝锉进刻度里,两头包上铜皮,一杆秤初具样貌。再拿榔头敲打秤钩、秤身,最终,一杆足量、精准的杆秤才算完成。

  吴师傅每一锤打下去,秤的一头撑在桌子凹陷的深痕中,那张一百多岁的打秤老桌,桌沿已经严重磨损,能透见抽屉,不知敲弯过几个秤钩了。踏脚也已明显凹陷,吴金森脚踩上去,整张桌子都随着他的身体摇摇晃晃,给人随时散架的错觉。

  “标准,就是校秤,用国家发下来的砝码去校对。现在有小贩给电子秤做一点手脚,就缺斤短两,那是缺良心。”“秤杆”回忆自己和母亲、外公做秤的岁月,“一天功夫,大概就做个三四把秤。”“以前的秤使用红木做的,非常耐用,好多以前打的秤,到今天都没有坏。只不过,现在红木稀少,都改用实木做秤了。不过,什么材质并不要紧,做秤,最重要的是不缺斤少两。”吴金森点起一根烟,叹了口气,说:“后来有了电子秤,杆秤就被时代淘汰了。”

  随着电子秤越来越普及,秤店生意每况愈下,“秤杆”自知挨不过太久,不得不把店铺转租给别人,另谋生计。然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吴金森被人请到了民居苑。他回忆:“当时,杆秤这样的老东西,生意人是不要的了。除非是哪家造了房子买回去挂家里图个称心如意;或是遇上有喜欢中式婚礼的人家,专程买把杆秤去挑新娘的红盖头。我寻思着,去民居苑,起码还有人可以看到我这门手艺吧。”

  众人皆知“秤杆”吴金森技艺娴熟,做秤精准,可他一直没有徒弟。“现在的人哪里还会学这些呢?我自己都赚不到钱了。”两年前,孙子出生,儿子、媳妇上班忙,只好将孩子托给二老照看。于是“秤杆”离开了民居苑,回到最初的那条河西街。就在河西街到太平路的路口,原来的店面已经变成发糕店。在发糕店左边,几杆秤依墙靠着,像极了我们初见吴金森的模样——点着一根烟坐在地上默默地抽着。眼下,杆秤那称心如意的美好寓意依然在流传,杆秤和“秤杆”却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

图文/江一帆吴森邦

制作/林晨

策划/余柏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