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杆秤非遗文化
传承永康工匠精神
永康是一个全国闻名的“百工之乡”,有着“永康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的美誉。为更好地弘扬永康五金文化,了解永康五金工匠精神,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康市实验学校二(1)小脚印中队前往永康市西溪镇楼山坑村开展“探访杆秤非遗文化传承永康工匠精神”的暑假实践活动。
手工木杆秤是我们永康工匠智慧的结晶,它外形轻巧、简洁,使用也极为便利。木杆秤,一根既巧妙又轻便的神奇木杆,既是一个准确的度量衡工具,也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中国千年的古老技艺,在一代一代的继承和创新中,拓展了新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永康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木杆秤的制作从选料到最后的成型,每一个步骤都浸入了手工艺匠人无数的汗水,他们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制作,诠释着传统手工艺匠人对艺术无私奉献的匠心。时光如梭,木杆秤,称起了历史岁月的分量。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感受它那独特的魅力吧!
走进永康市西溪镇楼山坑村文化礼堂,映入眼帘的是大大小小的各种工具和制作的半成品。制作杆秤的胡师傅正坐在凳子上给一根小秤杆做秤花。工作室的陈设较为简陋,除了这把凳子和操作台,就没有别的家具了。对于小脚印们的到访,胡师傅表示非常欢迎,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门手艺和其中的文化内涵。
胡师傅的制秤手艺是从师傅手里传承下来的,他很小就跟着师傅学习这门手艺了。他说:“我从十二三岁就开始学手艺了,因为七几年的时候人们受教育程度都还普遍不高,家里有门手艺就很不错了,所以我就是从小学手艺的。因为我小时候很调皮,比较贪玩,所以我爸也费了不少心思。后来长大一点慢慢懂事了,学的也就越来越认真了。当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都是一边学一边克服的。”说完,胡师傅就开始向小脚印们解说制作杆秤的方法,大家自觉地围站在工作台旁,安静地聆听胡师傅的讲解与制作。
看完胡师傅的讲解展示,小脚印们都被深深震撼到了,大家都跃跃欲试,想亲自动手来试一试。于是,胡师傅就手把手教授制作杆秤的基础手法,耐心地纠正他们的错误做法,一遍又一遍地为他们展示制作的要领,小脚印们也极尽全力地努力制作。
对于做秤这门手艺,胡师傅有着自己的理解。“做秤首先要做人,人品一定要好,才能做出准确公平的秤。一个存心不良的人做出的秤也一定不会好。秤象征着公平公正,做任何一件事情,心中有杆秤才不会失衡。做人也要心中有一杆秤,有一个支点,有一个标准,有担当,这样才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他还强调:“做这一行要有很好的耐心,做木杆秤其实是很枯燥的,有时候一天到晚就是同一个过程,就是秤的大小不同时有点不一样。所以这就像和尚念经一样,要有很好的心态才能做好这件事情。”
“工匠兴,则永康兴;工匠强,则永康强”。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精神在我市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它不是工匠大师特有的殊荣,而是每一个坚守工作岗位兢兢业业的劳动者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工匠精神逐渐演化为一种敬业精神,是每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对每一个工作岗位上每一件事的认真细致,追求完美,对高品质的坚持和积累是工匠精神的注解。尽管“挑着担子,翻山越岭,走村串巷”,在异乡屋檐下的时代早已过去,但新时代的永康手艺人,依然发扬着吃苦耐劳的品质,带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阔步迈上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新征程。
这次杆秤非遗文化遗产项目的体验活动,使小脚印们深入了解了“杆秤制作”的核心是工匠精神,精粹在于手工,这些在千锤百炼中累积而成的手艺,是任何机器和科技都替代不了的。更加让小脚印们深深体会到这些巧夺天工的作品,镌刻着自身独特的海魂与神韵,在愉悦之中享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到地方文化特色和价值,以及每一位非遗人胸怀淡泊与宁静、坚守着非遗传承的初心,践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新时代的小脚印们需要学习和弘扬这种工匠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图文
实验学校二(1)小脚印中队
排版
过颖
审核
成景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