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老式制秤手艺分毫不差面临失传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m.jpm.cn/article-89802-1.html

现在市场上的用户基本都是电子秤,老式的手提杆秤越来越少,就连钉秤、做秤这一行精细行当已经不多见了。据了解,渭南大荔街道上的老手艺人几乎不再见,最能坚守的、年龄最大的莫属司令部街的一位老人了,更是在做“斤斤计较”分毫不差,坚守着天地之间有杆公平秤的承诺。同样,老人也面临着这种手艺要失传。

记得小的时候,农村流行使用是一种是十六两一斤的叫做老秤,换算下来老秤的一两是三十一克多一点,人们就习惯的称作小两,后来随着衡器的改革,十两一斤的新秤开始推行,新秤一两是五十克,人们则称作大两,当时民间和集市交易则是两种秤并用。其实,那时候人们之间的很多交易都是以物易物的,至今还记得巷道每天都有挑着担子、推着“叫蚂蚱车”。

满巷道吆喝着:豆子换豆腐了,芝麻换香油,,旧鞋烂棉花套子换核桃、换针线了,小麦换油盐酱醋了等等,然而,那种热闹已经不复存在了。每看到山里的人挑着担子走来,都会用家中的烂铁旧铜、旧衣服和废品换取陕南人核桃,因品种不好,陕南山的夹心核桃“要砸着吃”的俗语至今流传,最为深刻的是,有次和巷道几个小伙伴看到门外吆喝声,偷偷把家里的一个“铜瓢”换了十个核桃,晚上被发现,美美挨了一顿揍。

七八十年代,每当有商贩来到村里,人们问价钱一般不是问多少钱一斤,大多是问怎么换,所以有很多卖东西的不是论斤卖,沙苑的红萝卜论个卖,卖白菜论棵,卖西瓜论个,也就疏忽了秤的用途,随着十两一斤的使用,大大方便了群众,特别是在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把杆秤,赶集或者出售家里的农产品时,杆秤都是随身带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秤在我们生活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据做秤的老师傅介绍,制作杆秤工艺复杂,工序繁多,一杆秤下来就得好几天完成,选取秤杆、刨光打磨、打秤钩、装秤盘、确定提绳、定盘星、钉秤花……木杆秤上的刻度叫做星,是用黄铜材质的小细圆钉镶嵌在秤杆上的,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耐心与细致,稍有差池则前功尽弃。

也正因为这门手艺的精细,对制秤匠人的要求也特别高,一个年轻的学徒需要随师学习几年时间才能出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秤和其他衡量器械的诞生出现,这些老手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杆秤慢慢退出计量的舞台。

但那些能工巧匠的手艺人默默地在历史的长河中、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神,他们对文化的一种传承,值得敬仰。(作者李世居)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817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