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杆年代久远的老秤、两只压箱底的瓷碗、一张张记录社会经济发展的票证票据……这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老物件,记录了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祖父辈、父辈“压箱底”的老物件,背后或许蕴藏着一个让人回味的故事。
徐报融媒记者徐晓旭陈艳
“大秤出,小秤进”
奶奶的老秤
“还是要保留下去吧。奶奶留下来的,也只有这一杆老秤了。见到它,会想起他们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恩情。”让作家陈恒礼念念不忘的,是奶奶留下来的一杆老秤。
老乡来家里闲话家常,看到这杆老秤,立马就像见到了多年未见的朋友,高声说:“这杆秤我认得,当年我见过,大秤出,小秤进,人缘好!”
奶奶已经走了很久了。秤本来是为公平交易而出现的。老的不欺,少的不哄,准星在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斤是斤,两是两,分毫不差,买卖双方放心。秤就是公正严明的法。
陈恒礼的家一直在睢宁的“街上”。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河吃河、靠街吃街。做点小生意小买卖,离不了秤。秤不仅称物,也称人心。奶奶用的这杆秤,本来该公平公正的,却失去了法度,不准了。出去大,进来少,意思是奶奶称给别人的东西,只多不少。奶奶称进自己手里的东西,只少不多。原因是秤杆尾头原来有一个薄薄的金属帽,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所以这杆老秤就不精确了。虽然与实际相差不大,微乎其微,终归是差的。吃亏的是自己。
这是一杆可称百斤以内重量的老秤。每当交易时称些粮食、柴草,经奶奶的手,不会出现毫两差错。
记忆中,这杆秤平常奶奶使用得多,爷爷用得少。奶奶常说,情是情,分是分。一是一,二是二,两不吃亏,两不占便宜。
奶奶走了,爷爷也走了,这杆老秤还在。从乡下到小城里讨生活,搬了好几个地方,丢弃了好多东西,老秤一直在。孩子看不上它,说早该扔了。孩子妈说舍不得,它比奶奶爷爷年龄都大,是你爸的传家宝,谁敢扔?
两只搪瓷碗
记录煤矿工人的岁月
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我们不会忘记,当时每家每户标配的保温瓶、搪瓷碗,一定装饰着大红大绿的花纹。
重阳前夕,在北京上学的女儿回来了。彭女士忙活一上午,做了十多样家常菜,摆了满满一桌。孩子盯着桌上两只盛菜的搪瓷碗问:“妈妈,咱们家怎么用这个老古董盛饭盛菜啊?”
时光回到年。那时的彭女士,年轻漂亮、朝气蓬勃,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第一个工作单位———龙固煤矿。这份工作是父亲介绍的。
工作之初,彭女士对煤矿并没有什么认识。记得父亲曾说:“徐州是江苏省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分布着大小很多煤矿,从地下开采煤炭,进行加工,用于发电、取暖等。”
父亲和煤炭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每天来到矿上,换好装备,乘下井车深入井下作业,一连忙碌四五个小时再升井,脸上经常黑乎乎的,让人心疼。
随着与煤矿的接触增多,彭女士从父亲和工友那里渐渐了解到煤炭的重要用途:供给火车,可以使火车跑向四面八方,方便漂泊异乡的人与家人团聚;加工成煤球,可以做饭、取暖等等……
没多久,彭女士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父亲受矿长委托、亲自为她发放的工作服和搪瓷碗。搪瓷碗上有“龙固煤矿”4个醒目大字,还有编号“”“”。
换上工作服、手捧搪瓷碗,那一刻,彭女士感到自己已经融入这里了。
“别说,平时有些挑食毛病的我,每次用这两只搪瓷碗到食堂打饭,不仅饭量大,而且觉得吃啥啥香。”她说。
矿上很多姐妹发了同样的搪瓷碗,散工后,不约而同地拿上搪瓷碗、去食堂排队,也是一道闪亮的风景。难忘的是,大家经常围坐一起会餐,花一份钱,却能吃到多样菜。更重要的是,大家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信任,从路人到闺蜜……可以说,小小的搪瓷碗,见证了友谊。
后来,彭女士离开了龙固煤矿,尽管不再与煤炭打交道,但两只搪瓷碗却一直留在身边,陪着她成家立业。
“它们一如从前,既能盛饭,也能盛菜,还能盛汤。不怕摔,不怕碰。看到它们,眼前就会浮现在矿上工作的火热场景,就会想起曾经共事的叔叔阿姨、姊妹兄弟。这么多年过去,你们还好吗?”她说。
粮票面票
见证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一张张小小的粮票,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也见证着时代发展、生活变迁。
因老家拆迁,张先生帮妈妈整理柜子时,无意中发现一只大号罐头瓶,里面塞得鼓鼓囊囊。打开后,好几层塑料袋里是一大摞粮票面票。
张先生的妈妈孙月梅,今年67岁,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成家,对于粮票面票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在婚礼上,她收到单位领导送来的全国粮票,当时作为贺礼。尽管不过区区“50斤”,但因为“全国通用粮票”的字样,就可全国都能吃得开,可以购买粮食制成品及各种粮食。如果是江苏省地方粮票,就只能在省内流通。
眼前的这些粮票,面值不尽相同、发行日期各异。在全国粮票中,最早也是面值最小的是一张发行于年的半市斤粮票,画面主体是疾驰的火车和高大的电线塔。
而年发行的一张伍市斤粮票,不仅面积增大,颜色以紫色为主,画面主体也发生了变化。在江苏省地方粮票中,年发行的有贰市斤、伍市斤,正面主体图案都是江苏省的地标南京长江大桥。与全国通用粮票、江苏省地方粮票相比,由徐州市粮食局发行的徐州市购粮券的面值更大,年发行的是标明伍拾市斤,而年发行的标明25千克。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社会商品并不丰富,持有各种票据就具备优先选择权,尤其是一些国营饭店,必须用粮票,否则有钱也会饿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