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指导下的STEM教育项目实施框架建

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以其注重学习过程而非结果的特征触发教学观的变革。笔者认为,STEM教育的本质在于教给学生一种方法论。无论我们选择怎样的载体,确定怎样的项目,都是为了促使每一个学生在类似的过程中具有方法论意识,从而形成认知世界的“结构”,今后能够将其迁移至其他的研究与探究过程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会”。

STEM教育的核心在探究,人类认知世界经过了认知、解释、反作用、反观等阶段,学生探究问题的内在逻辑也应顺应人类认知世界的这一逻辑规律,即可以通过主题阅读、识物攻略、问题提出、主题教学、展示评价等过程进行。我校开设的STEM教育,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实施。本文以“杆秤里的STEM”为例,对STEM教育项目实施框架进行阐述(见图1)。

图1

一、看到——建立探究基础

STEM教育离不开真实的问题,是以学生问题为导向进行的项目化学习,也指向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提问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成为靠自己的能力给出答案的人。怎样提出好问题是关键。因此,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前,我们通过主题阅读和现场识物两条途径,让学生“看到”,建立探究的基础。

例如,在“杆秤里的STEM”项目学习中,我们开展的主题阅读范围很广,推荐了图书《中国传统杆秤》、民间故事《关于杆秤的传说》;视频学习以纪录片《千年杆秤》为主,以《怎么看杆秤上的读数》《解读锱铢必较的计量单位》等为辅。学生通过学习,多角度了解杆秤及其历史发展、文化渊源。现场识物时,学生利用假期到博物馆和长沙市太平街老秤店参观,形成丰富的感性认知,再通过采访、沟通、交流后形成自己“初识杆秤”的研究报告。

二、想到——激发探究动能

“看到”才能“想到”。通过各种形式去看,学生的想法才不会变得毫无边际。怎么想?教师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引导。

首先,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自己的问题归属哪一类。三、四年级的63名学生,提出了多个问题。项目组的老师们对问题进行梳理后,选择16个问题,经过再次研讨,最终把学生相近维度的提问归纳成“追溯、原理、制作、未来、其他”五类问题,并成立相应的项目组。师生还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审视和评价,既增强了学生对问题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0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