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圣范蠡是怎么发明杆秤的

就连范蠡这么聪明的人也没有想到,自己苦苦思索几个月也没有想好的招数,竟然因为秋夜在门外撒了一泡尿,找到了灵感。

那是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复建越国之后,深知人心险恶的范蠡,内心清楚地知道越王勾践只可同患难,不会共富贵,自己到了挥手告别的日子了。于是毅然决然地激流勇退,隐姓埋名,准备返回南阳老家。

临走前,他还给的好友,也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谋略家文种写了一封信,提醒他:狡猾的兔子被杀死了,驱赶追逐兔子的猎狗也就会被拿来烹煮。天上的飞鸟都被抓完了,好的弓箭也只能收起来没有了用处。眼下越国的强敌吴国已灭,你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出路了?这句话,就是著名的成语“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来历。

在返乡的路上,他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时,由于没有合适的计量工具,采用的都是最原始的扒堆、估算方式。而这样的交易方式,很难做到公平、公正,便想创造一种能够准确计量测算货物重量的工具。

事事留心皆学问。一天,范蠡在路边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里汲水,方法极为巧妙: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石块。汲水的农夫用自己的双手操纵石块这端的横木,使之一上一下,便可轻松省力地把井水汲出。

范蠡站在旁边观望了一阵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因此颇受启发,这完全可以用到自己苦苦思索的事情上啊!

回家之后,他立即仿照着做了一杆最粗糙的秤:用一根细直的木棍儿,一头钻上小孔,小孔系上麻绳,当作提纽,用手来提起秤杆;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装盛货物,另一头系鹅卵石为砣;用鹅卵石位置的移动,可以吊起不同重量的东西。

秤杆做出来了,大体可以通过杠杆原理测定器物与砣石之间的关系,货物轻,砣石就要往近处移动,货物重,砣石就要远近处移动,只有这样,秤杆才能平衡。

但是这个远近又怎么把握呢?范蠡想,还需要在这根杠杆性质的木棍上做出标记才行。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呢?系绳子吧,难以固定,容易滑跑;刻痕迹吧,秤杆不光滑,容易折断。他为这事,又思索了好久,仍然不得要领。

一天秋天的夜里,范蠡到门外小解,一阵凉风吹来,让范蠡打了个激灵,尿液溅到了鞋上。他下边跺跺脚,抬头看看天,秋天的夜晚十分高远,天上的星星如一颗颗钉子,钉在高远的蓝天上。北斗七星,南斗六星,最让范蠡难忘。

于是,范蠡突发奇想,就借用天上的星星做标记,不好吗?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一颗星一两重,十三颗星是一斤。说干就干,第二天,范蠡就落实了秤杆镶星的事情。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的测重工具——杆秤。

工具有了,好不好用呢?范蠡在观察,也在思考。范蠡在市场观察中发现,有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如何才能杜绝小数奸商的这种恶行呢?

范蠡又是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改进的思路。这便是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星,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福、禄、寿三星,十六两为一斤。范蠡以此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赚黑心钱。他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失去福气;欺人二两,则后人永不得“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折损“阳寿”,短命!”

中国自古讲究厚道待人,给别人称东西时从不短斤少两。到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时,有人用“四时乘四方”来定义范蠡发明的十六两杆秤,说是“四时”表示一年四季,四方表示东西南北,这就意味着在所有的时间和空间中都公平。

就这样,用以测量轻重的秤大体形成稳定,一斤十六两的进制单位也稳定了下来。一代代流传下来,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到解放后,一斤十六两才改为十两;直到近年,电子秤的普及才取代了传统杆秤。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724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