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在电视剧或者电影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江湖大侠到客栈里边吃饭,吃完之后丢下几两银子,转身就走,店小二不仅不吱声,还连忙上前去说各种客套话,这不觉让人感觉十分奇怪,为何小二也不数一数银子够不够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和大家一起来进行一下分析,也许你会恍然大悟。
01古代流通货币发展
其实在我们古代历史上,流通货币这样一个概念是十分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在上古时期,还没有货币的出现,因此人们通常是以物换物,比如谁家弄到一头野猪,另外一家弄到野鹿,两者就可能进行互换。
随着人们逐渐发展,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购物需求,因此逐渐衍生出来货币,最开始的货币五花八门,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才正式统一货币,后来的朝代,基本也都是以铜钱这些类型的货币来进行交易,少数商人或者皇室会使用到黄金和白银作为流通货币。
到了宋朝的时候,首次出现纸币“交子”,可是这种东西保存价值不高,因此并没有流行起来,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更加流行纸币,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民币。
元朝之后,由于货币流通的问题,导致银子在中国民间数量逐渐增多,尤其是到了清朝之后,民间银子数量更是多,因为很多外国人将以前中国弄出去的银子又换丝绸之类的东西再次回到中国,因此储量逐渐增多。
所以在清朝的时候,人们的流通货币基本上就是银子,不过因为规则的银子数额较大,因此人们通常把规则形状的银子弄成很小块的“碎银”,平时在买东西或者吃饭时,就用这种碎银来进行结账。
02小二为何不数一数银子
前边说过,因为清朝时期使用的是碎银,而这碎银在人们生活中不断流通之后,大概的数量对于一些有经验的人而言,随便看一眼,就十有八九是准确的了,因此店小二根本不需要去仔细数一数数量够不够,他只需要看一眼,也就知道大侠给的饭钱够不够。
当然,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情况,就是有的人带的“碎银”比较大,明显超过了他消费的金额,可是这个完整的银子又要怎么进行找零呢?这里就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就是称一下,再用其余碎银找给他,那么怎么称量呢?
原来这些客栈都是有备无患的,为了称量银子重量,他们准备了专门的工具叫戥子,类似于今天的杆秤,不过比杆秤要精确一些。一旦有人拿的“碎银”个头较大,店小二就会用戥子称一下,然后也就可以给对方找零了。
前边说过,一种找零的方式是直接给对方拿等价的碎银找零,要是没有足够碎银不好找零的时候,店小二还有其它好办法,那就是随身携带一把剪刀,直接将够支付饭钱的银子减掉,剩下的还给客人即可,这样简单方便还省事。
看完以上分析,我想你已经明白,在明清时期那些吃饭的侠客,之所以吃完饭就走,店小二也不吱声,那是因为店小二已经有足够把握看一眼就搞清楚银子数量是否够,也就不需要再麻烦数一数了。可是要是元朝之前,要说用银子支付饭钱,那还确实不太可能的,毕竟那时候流行的流通货币还不是银子。
也许你还会问那些侠客成天无所事事,哪里来的钱呢?那我就再多说一句,那个时候的侠客有很多赚钱的路子,比如保护人或者送镖都是很不错的,总之只要有点能力,根本饿不着啊。
03结语
虽然感觉古代时那种吃完饭可以直接转身就走的“奇葩”结账方式不仅豪气还十分让人羡慕,可是那个时候能去客栈吃饭的人,也算比较富裕的了,对于一般人而言,可能还处于连饭都吃不起的阶段,和他们比起来,我们今天的日子不知道幸福了多少倍!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