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有防止内乱的秘诀,却仍未能阻止宋的

白癜风如何根治 http://m.39.net/pf/a_4632315.html

宋朝在历史上有着较其他朝代而言更为严格的职官制度,而且是中央集权的鼎盛时期。自赵匡胤开始,为了吸取前人的教训,防止宦官女眷、乱臣贼子,还有一些野心勃勃的皇亲国戚干政祸国殃民,宋朝成立了一套前所未有的,极其严密的职场制度。它的优点是等级分明便于管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旁人干政的困扰,缺点也显而易见,集权最考验的就是皇帝,如果皇帝暴政,将会酿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中央集权主要是把权力集中在朝廷和皇帝身上,只有权力最大的那几个人才能参与决策,发号施令,而京城以外的地方官员们只能听命于上级,没有决策权。而朝廷里面又是皇帝最大,皇帝总有最终决策权,大臣们只能商讨,不能代为决策,这更加考验了皇帝的能力和体力,没有人能帮他分担政务,一切只能亲力亲为。另外,权力分散,划分极为细致,文武百官各司其职,不得僭越,各干各的,不能多管闲事,也不能不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样细致的分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但却不够灵活。

同时,宋朝重文轻武问题突出,文官地位远远高于武官,因此便出现扬文抑武的情况,文官权力很大,这也导致朝廷的权力势力倾斜,不太公允和平衡。另外,皇帝过于谨慎,把全国的精兵和最强大的队伍都集中在天子脚下,京城内外,精华都留在中央,导致内重外轻,边防和地方的军队稍弱。

而从赵匡胤开始,宋朝的官职制度一直在发生改进和变动。但主要都是围绕着以上这些原则。宋朝主要有两个部门,分管文官和武官,一个是中书,一个是枢密院,也是各司其职互不干涉。中书是宰相和一些重要的文官办事的地方,虽然它的下面还有一些其他部门,比如尚书、门下之类的,但都因为中央集权的缘故脱离了真正的政治中心,没有实际上的用途。宋朝刚建国时,直接继承了唐朝的那套制度,宰相是由同中书门下担任的,到了元神宗时期,又变为由左仆射担任。最后到了南宋,综合了两者,宰相身兼多职,同时为同平章事和左仆射。

而枢密院也是沿袭前朝而来的,里面是管武的,也就是军事方面。虽然宋朝重文轻武,但也不能让文官,尤其是宰相一家独大,因此枢密院的主要功能就是和宰相保持平衡,就像一杆秤,二者缺一不可。这也是中央集权下的一种特色,设置的非常巧妙,能兼顾文武之道,又能让皇帝下面的重臣们相互抗衡,分庭抗礼。而枢密院的老大是枢密使。

但奇怪的是,本来与宰相文官相抗衡的就应该是武官,所以枢密院的枢密使也应该由武官来担任才对,但皇帝偏要让文官去掌管枢密院。前面刚夸完这个制度好,殊不知重文轻武竟然严重要这种程度,武官在皇帝眼里都不配当官了么?后来皇帝还跟人解释说,从古至今也没有皇帝把军权交到枢密院的手里,如果不安排文官掌管枢密院,要怎么相互制衡呢?实在让人不解。但还好,虽然文官当枢密使,枢密使之下其他的工作人员都用的武官,毕竟一个掌管军事的地方还是缺少不得专业人士,文官只是起到发号施令承上启下的作用罢了。

但也不缺乏例外,曾经也出现过宰相兼任枢密使的情况,不过那是在一个不得已的情况下临时做出的决定,后来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当年西夏对宋朝发动战争,然而两大部门中书和枢密院却在作战策略上意见不和,他们各执己见,谁也不服。在情急之下,皇帝不得不让宰相兼任了枢密使,好让两个部门团结起来共同应战。后来在战争结束后,又各自归位。到了南宋,秦桧等人也曾兼任两职,但此时还没有成为定局。直到宁宗时期才把这件事彻底落实下来,规定宰相同时监管这两个部门,并延续下去。

然而北宋的皇帝定下这个制度,让两个部门分管文武,就是为了让他们互相牵制,防止一家独大,只是这个制度非常不利于下达命令,时常会出现两个部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比较麻烦。于是后来到了南宋变成了由宰相一人掌管文武两个部门,这样做确实方便不少,但又对中央集权产生了一定的威胁。两种做法都各有优劣。

再说军事,宋朝主要是募兵制。军队招募的士兵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每年闹饥荒灾荒的难民,一个是地方军队中的特种兵。从难民里面挑选身强体壮的成年男子加入军队有两个好处,一是能迅速招募到大量士兵,二是能有利于解决饥荒灾荒的问题,一半的难民都被收入军队,事情就变得更好办了,这招非常巧妙。而从地方军队中选出精兵,是比较普遍的做法,这样做能通过层层选拔,选出最优质的士兵,组建实力最强的军队,但这正是中央集权下强兵都集中在中央,而边防和地方的军事实力偏弱的原因。

宋朝在吸取前朝经验的基础上,对官员制度和军事制度等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索,但可惜的是,从来没有什么两全其美的制度,往往只能顾及到一方。我们只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06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