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初见贾宝玉,便有哪里见过的感觉,

黛玉初见贾宝玉,便有“哪里见过”的感觉,或与2个人有关。

《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初次来到荣国府,晚间第一次见到贾宝玉的时候,就有“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的感觉。

要知道,在此之前,在黛玉心里,对贾宝玉的猜测是“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之人,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的想法。

可是,乍见之下,让黛玉对贾宝玉的观感彻底颠覆。由此也开启了一段旷世奇缘。

越剧《红楼梦》则把这个情节稍微修饰了一下,著名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唱段,就把这“似曾相识”首先从贾宝玉口里说出来。

无论如何,“似曾相识”的感觉,是黛玉和宝玉这对素昧平生的表兄妹、第一次见面留给对方的印象。

我们都知道,彼时的黛玉年仅6岁,宝玉略长也不过是7岁左右。对于这样年龄段的儿童来说,那份感觉必然不会有什么水份,完全就是一种本能。那么,为何她们之间、尤其是黛玉回待贾宝玉有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很多人或许会说,因为贾宝玉的前生是“神瑛侍者”,而黛玉的前生则是绛珠仙草,神瑛侍者对绛珠仙草有浇灌之恩。如果两人在转世投胎时少喝了一口“孟婆汤”,依稀留下一些前世的记忆,彼此似曾相识也说得过去。

这个观点,从我们读者的角度看是没有问题的。毕竟,还泪奇缘本来就是作者给她俩设定好的背景。

然而,对于当事人黛玉和贾宝玉来说,他们会知道自己前生是神瑛侍者还是绛珠仙草?

这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如果能知道这点,那么后来的木石前姻也好,金玉良缘也罢,都没有再出现的必要了。

所以说,黛玉在看到贾宝玉的第一眼,心里有“倒像在哪里见过”的感觉,是非常自然的。

我们態忽视一个细节,黛玉在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之前,还有“心头一震”的过度。

可见,黛玉眼里的这个“哪里见过”的人,必然是她心里有着某种深刻记忆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黛玉的人。

既然是似曾相识,必然会有一个熟悉的影子在黛玉心里。这样才能在见到陌生人时自然地和心中这个影像重叠。

那么,6岁的黛玉,相对简单的人生履历,有哪些人能给她以这么大的震撼呢?

我们知道,黛玉出生在姑苏五代列候之家的林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现任两淮巡盐御史。

这样的黛玉,绝对是旁人眼里的大家闺秀、千金小姐。能见到她的人、尤其是男人,必然是非常亲密、非常熟稔的人物。

然而,姑苏林家本来就子嗣凋零,林如海数代单传,黛玉的堂叔伯、兄妹之类是不多的。这就为我们省却了很多探究的可能了。

黛玉一生最为亲密的男子,我认为应该有如下3个,但其中一个甚至可以完全排除。

01那就是黛玉的老师贾雨村。

贾雨村这个人,近些年的风评似乎有点开始“抬头”。原因无他,因为他善于把握时机、见风使舵而获得成功。

这一点倒是被现代成功学成功引用并放大。但真实的贾雨村,无论是在黛玉所处的年代,还是当今真实社会里,都不应该成为一个值得崇拜的对象。

这一点,黛玉对他的态度就是一杆秤——从姑苏别后,两人几乎再无交集。

所以,黛玉见到贾宝玉而产生似曾相识的诱因,必然和贾雨村无关。

02而影响黛玉一生最大的人,当然就是父亲林如海了。

然而,林如海年近半百,贾宝玉尚是一个顽童,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贾宝玉出生在国公之家的荣国府,从贾演贾源博得国公之爵至今已经4代,国公之名已经是日薄西山了;而林如海也是五代列候之家末代。这一点,叔侄两人倒是出奇地相似。

同时,林如海作为前科探花,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全国文科考试的第三名,肯定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这一点,也在后来黛玉在荣国府的生活中体现出来。

而贾宝玉此时虽然还不能说什么文学造诣。但之后的很多年里,贾宝玉不爱仕途经济文章,只喜欢读那些正统人士眼里的“禁书”。而在诗词歌赋上的修养,并不见得比别人差很远。可以说,贾宝玉在文学上的天赋是很高的。

所以,这叔侄两人,一个可以算得上当朝大儒,一个则是日后的文学新星。文人天生的气质,在两人身上同时出现也就很好解释了。

而我们平素看到陌生人时,最能给自己留下影像的是什么?是容貌俊美还是气质典雅?

我认为,后者更容易引发一种内心的“震撼”,而前者顶多也就是产生一些“知

好色而慕少艾”之情罢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黛玉第一眼见到贾宝玉便滋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可能即使贾宝玉身上有林如海身上那种文人的气息。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更何况还是一个外表俊美的少年郎呢?

03第二个曾给黛玉带来震撼的人,就是那个癞头和尚。

癞头和尚在《红楼梦》里,是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需要出现时他会飘然而至,不需要存在时又如龙归大海。

我们都知道,影响黛玉一生的事物,“人参养荣丸”是首当其冲的。黛玉素禀虚弱,常年需要服用它才能勉强自保。而这个方法就出自癞头和尚之口。

6岁的黛玉,我们说她蕙质兰心不算夸张吧。早慧且聪颖过人的黛玉,难道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体缺陷而耿耿于怀?

只要黛玉一天离不开人参养荣丸,她就不可能忘记这副身子带给自己的、挥之不去的困扰,也就更不可能忘怀癞头和尚之嘱咐。

所以,黛玉在向外婆介绍自己的身体时,就很自然地说出了“从会记事开始,就开始吃人参养荣丸”。

换句话说,或许也可以理解成“从会记事开始,就忘不了癞头和尚”。

癞头和尚是什么人?一个光头和尚而已,一个出家人而已。

贾宝玉与和尚会有相似之处吗?

按照原著的描述,贾宝玉生得“面如满月”,可见也是偏于肥胖的人。

最主要的是,在《红楼梦》后来的情节里,贾宝玉不但多次说出要出家做和尚的话,更有过诸如“你证我证”之类的偈语。

可以说,在贾宝玉的心里,或许本来就是有所谓的“佛缘”。当然,更现实点来说,也是受生活环境影响所致。

贾母经常口诵阿弥陀佛,王夫人更是长年吃斋。贾宝玉在他们身边长大,对佛教更有亲近感也是说得过去的。

更何况,明清两代社会对于佛教和尚,还是以一种相对推崇的态度相待的。比如朱元璋自己就曾做过和尚;野史记载,顺治也弃皇帝之位而出家为僧。

由此也说明,贾宝玉身上有点佛教和尚的“气息”,或许还可以算是一种富贵之风。

所以,黛玉见到贾宝玉的第一眼,很自然地将其和癞头和尚联系起来,那份内心的震撼,也就并不那么生硬了。

总之,黛玉宝玉初见,两人内心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尤其以黛玉而言更为敏感一些。其原因,并不可能和什么神瑛侍者绛珠仙草的“前世今生”之说有关。或许,还是黛玉身边两个最熟悉的人所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42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