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全国数以千计的城区中,有哪些成绩好、基础扎实还认真、努力、上进的“优等生”,一定绕不开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
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中心城区之一,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正在向产城一体的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蝶变。12月15日,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对外开放大会召开,会上给出了未来五年的项目招引目标——力争每年招引10个左右的亿元、50亿元、30亿元类龙头型项目,20个左右“专精特新”先进制造业项目,20个左右引领性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项目。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新形势下,拟定这样的目标不可谓不难。不过,作为“成渝相向发展主战场、全市工业化主战场、成都大运会主战场”,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拿出了新一轮“创业”姿态,抓住了招商引资的牛鼻子,打破原有的投资促进机制藩篱,以招商结果为导向,以此倒逼工作作风转变、经济工作水平提高、营商环境优化,以及全面的对外开放。
涉入“深水区”深化投促机制改革
就在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对外开放大会召开前夕,一份《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促进机制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根据《实施意见》,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将项目按照资源要素配置及投资规模大小,分为了“高能级项目、重大项目、常规项目”三大类,实施从策划、评审到签约的差异化促进办法。
这份《实施意见》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将重点推进全区投资促进机制改革,从更深入的层面擘画一个精简高效、统一调度、多方联动的投促新格局。
区委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首先优化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领导和区政府领导牵头小组工作。改革高位推进,足见其重视程度。
其次,构建“1+1+5+N”的项目招引单位体系,区投促局担任归口部门,区汽车局担任专职部门,在长春、武汉、北京、上海、深圳等5个产业强市设置专门驻外机构,同时配套N个协同单位,配合千丝万缕的招商工作。
最关键的是,全区将改革工作考核机制,在年终考评时,大幅提升投资促进工作的分值占比。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深化投促机制改革抓住了激励的关键,以更优的机制激发投促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常来讲,体制机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而敢于向体制机制中的顽疾开刀,敢于触及固有的利益、正视既有的矛盾,既彰显改革魄力,也预示着光明前景。
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招商引资工作改革步入了这样的“深水区”——打破过去投促工作“九龙治水”的现状,建立科学、高效的项目统一调度的机制,调动包括街镇在内的多方力量,改革考评激励力度,锻造一支专业化的招商队伍。以“项目大攻坚、招商大突破”推动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高质量发展。
把脉新趋势推动产业建圈强链
之所以花大力气地改革机制,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希望全区的投促工作能够焕然一新,“新”在更专业、更精准、更先进。
招商虽然不是新事物,但不同历史时期招商方式应有所不同。过去,地方用低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以及各类优惠政策来打造吸引力,现在企业逐渐意识到,所谓的产业链才是工业化最昂贵的成本。那些距离产业成链、生态成圈越远的城市,即使资源成本再低,也很难有竞争力。
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紧盯这样的产业发展趋势,希望加强在地的产业配套,重塑产业的集聚能力,以期更好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以其主导产业汽车为例。多年耕耘之下,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成为了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10家整车头部企业,以及余家关键零部件企业在此聚集,与产业关联的高校、院所也相继落子。不过,今年1~11月数据显示,该区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区整车产量的比重仅8.35%。
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深度变革的关键时刻,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准备迎头赶上。大会上明确释放了汽车产业的招引信号:紧跟全球、全国汽车产业发展步伐,促进现有整车导入新能源车型,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研发机构和造车新势力,加快聚集关键零部件企业,构建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创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助推全区汽车产业逐步迈进全国第一方阵。
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意识到,全球产业链分工重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这是危,也有机。既然锚定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产业升级方向,那就不仅仅是引进单家车企那么简单。按照一家制造企业通常有成百上千个配套企业的规律,只有同步搭好上下游,建设高质量发展生态圈、产业链,增强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才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开放发展,才能让地方的产业经济具备韧性与活力。
除此之外,汽车制造作为技术、资金、人才高度密集,高度全球化、高度竞争的现代化大工业,其升级转型还需要技术的加持。在提供研发环境方面,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也在补齐短板、增强实力。今年4月,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正式落户,这是国内唯一的国际合作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试验基地。当未来50平方公里的综合示范区建成投用后,成都将填补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建设方面的短板,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在发力智能网联汽车方面也将收获弯道超车的可能。
聚焦国际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至于如何建圈强链,如何吸引高能级的项目、资金落地,如何刺激本地企业蓬勃发展,说到底,功夫还在诗外。
虽然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早已跨入县域经济的“千亿时代”,但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规模”和“层级”的双重挤压不可忽视,重塑城区竞争优势势在必行。
小到一份产业规划,“引进怎样的项目、去哪里招商、面对怎样的竞争”,这些考验的是规划者们对全球经济、价值体系的准确研判与通盘考虑。成都已从“内陆腹地”蜕变为“开放高地”,作为中心城区,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也走到了参与国际分工合作、融入全球经济与产业格局的前台。
对外开放,是这个城区新一轮“创业”的重要内容。此次“对外开放大会”的召开,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就是希望未来能够始终树立国际化视野,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加大开放力度”,以更高的战略思维把握产业的深度变革,掌握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模式的变化,才能在谈判桌上“心中有一盘棋,也有一杆秤”。
大到一个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高质量的营商环境作保障,这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论企业服务,放在全国来看,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都算得上精细而全面。但是营商环境的覆盖对象不是只有大企业、重点项目,还有身处其中的市民与中小微企业。
眼下,成都正式开启国际化营商环境4.0版政策体系建设,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将全力落实,以市场主体获得感、满意度为基本评价标尺,打磨更多的细节。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提出,不仅要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更要打造“空气型”政务服务,平时感觉不到,一旦企业有所需要,政府就能及时出现、高效解决问题。
事实上,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才是对外开放最全面的成果。越来越多的案例显示,现代化的城市能够增加对人才和企业的吸引力。对外开放大会上也提到,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既是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不断强化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区域位势,着力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让广大市民和企业家收获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可期的是,这个“成渝相向发展主战场、全市工业化主战场、成都大运会主战场”已经拿出了再创业的姿态,以新的面貌构建“一干主导、两业融合、多元共兴”的现代产业体系,把城市的成绩转化为人们可感受、可体验的发展成果。这个“优等生”正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文/李金阳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