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儿孙,倘若十分都用尽,后辈儿孙不如人。”这是一句过去农村老人常说的话,我记忆中老人们讲得最多的是在邻里争吵的时候,一方不想和人争了,就丢下这样一样句来,进屋去了。另一方也好像有所触动,也不再坚持,若有所思地走了。一场争吵也就散了。过去农村聚族而居的小社会,父母精明能干,养出的儿孙不怎么样,甚至专做丢人现眼的事,不啻于直接打自己的脸。大半生再嚣张,到老了只能缩头做人,在村里“抬不起头”。可见这句老话在那时的警示意义多大,而关键点就落在“后辈儿孙不如人”,这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预料的将来,更是无法把握的将来。农村类似的老话回想起来有一大串,如“后脑壳只摸得着看不见”、“做一线留一线,日后子孙好相见”“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不吃子孙饭”“吃得满口饭,讲不得满口话”等等,这些话都很好地诠释了“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儿孙,倘若十分都用尽,后辈儿孙不如人。”那个时代人的心态。过去人强调行善积德,如热衷得修桥、修路、修庙和施舍,目的除自己想得到善终外,最重要的是想以自己所积之阴功荫庇后辈儿孙。过去的人们受封建思想或宗教思想的影响,在他们的一生之中,大半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子孙后代而活,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让子孙后代一代比一代强,子子孙孙绵延不绝。今天我们解读过去的老话和俗语时,要联系当年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如果过分地解读,或者以当代人的思维去解读,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儿孙,倘若十分都用尽,后辈儿孙不如人。”这句老话含有两个层面的意思,既有唯心主义色彩,也有现实教育意义。从唯心主义色彩方面来看。过去的人受到宗教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认为祖上种什么因,后辈儿孙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用过去的俗话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全报。”如,祖上在世的时候,为人过于奸巧,而子孙后代比较愚钝或懦弱;祖上为富贵之家,子孙后代贫困潦倒;祖上专门欺负别人,子孙后代却遭到别人欺负。诸如此类,民间认为这些“后辈儿孙”的果,都是祖上做过了头“因”,是一种“因果报应”。从现实教育意义来看。用聪明这个词语来称赞别人,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喜欢,但过去的人有话不直接道明,而是用非常隐晦的话来表达,有些超越了汉语词语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范畴。如聪明的色彩往深处一层一层的变化,聪明——精明——奸巧——狡诈——奸诈。父母为人处事要做后辈儿孙最容易捡样学样,如有的人在与人打交道时,习惯于占便宜,也只想占便宜,从来吃不起亏,遇事爱耍心眼。过去农村对为人去事心里有一杆秤,如老话就说:“吃得起亏,打得起堆”,意思是说只有吃得起亏的人才能溶入群体。还有一句老话:“打也来,骂也来,吃了亏就不来”,说明那些爱占便的人与那些曾经因打过架吵过嘴有矛盾之人是截然不同,在民间是很不得人心的,甚至被人唾弃。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跨下来”。父母亲在居住的地方因为人处事以奸诈而出名,会影响后辈儿孙的生活环境。如,农村有人常说,与哪家人打交道时要格外小心,他们家的人格外奸诈,其实也就是父亲或母亲奸诈,结果连累一家人,在人们的心中成为另类。即使家中儿女很聪明,也很直正,能力也不差,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为此,有的家庭儿女要用一辈子的为人处事做好人,才能得到地方认可。这也就是“后辈儿孙不如人”的说法,因受前辈坏名声的影响,总被别人防备,不能在一个地方堂堂正正地做人,压缩了后辈儿孙的发展空间。对过去的老古话的理解,有其历史背景,正确解理就要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当然,也可用现在的思维方式来理解,那是赋予了老古话新的内容,也就是当今社会的对老古话的借鉴意义。这句老古话今天确实具有借鉴意义。一是为人处事方面不要自作聪明,专做损人利已的事,要给自己所处的环境结下一个好人缘;二是要树立一个好的家风,好家风才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