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宋朝的皇帝,拥有治国才能的并不多。可要论“文艺范”,他们能在各王朝的排位中站在前面。
也正因为如此注重文艺范,才会在宋朝末期发生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导致城破国亡。
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俩被金人掳走,最终客死异乡。后宫嫔妃受尽凌辱,自尽的更是不在少数。
所谓的“靖康”,指的是宋钦宗在位期间的年号,取安宁康泰之意。令人讽刺的是,才过了差不多一年,北宋就被金人所灭。
宋钦宗赵桓和父亲宋徽宗差不多,做事优柔寡断,反复无常,是个无能皇帝。那么他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呢?
他的继位和北宋当时的社会背景,其实有很大的关系。
宋钦宗赵桓是中宫皇后所生的嫡长子,身份尊贵异常。按照封建社会的皇位继承制,赵桓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有意思的是,北宋的皇后不知道怎么回事,不是无子就是早亡。基本上宋代的皇帝很少都是中宫所出,而赵桓是为数不多的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
因为这个原因,他的父亲宋徽宗并没有像别的皇帝一样,在自己生命垂危或是年迈之际再立太子。而是选择正值盛年之时,就立赵桓为太子。
所以他的身份,自然比其他皇子要尊贵的多。
有句话说“上帝为你打开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关上一扇窗”,赵桓就是如此。他作为中宫嫡出,能够得到的自然都是最好的,包括身份和地位。
可直到他的母亲王皇后去世,他便没有了来自母族的庇佑,他的皇位岌岌可危。
此时的宋徽宗宠信奸臣,赵桓对这一点非常看不惯,常常劝谏父亲,也逐渐引起了宋徽宗的不满。
父子之间有了嫌隙,宋徽宗开始逐渐疏远赵桓。朝廷上下对他们父子关系的变化,看得一清二楚,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但基本靠向宋徽宗。
宋徽宗其实对于太子之位,也有自己的小九九。王皇后还在时,自然不好说出来,皇后去世了,他的三儿子赵楷颇得他的信任和喜欢。
赵楷非常善于揣摩父亲宋徽宗的心思,自己的一切喜好都根据宋徽宗的喜好打造,琴棋书画皆有所成。
在宋徽宗眼里,这个儿子虽然非嫡非长,但却最像自己。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但凡对自己喜欢的人,往往愿意把最好的都给他。
可宋徽宗是皇帝,他可以表现出对赵桓的不满,但绝对不能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摇摆不定。一是怕伤了赵恒的心,二是给了赵楷争位的资本。
毕竟,储君之位,国之根本,牵一发而动全身。
宋徽宗的态度一转变,立刻就有一帮人把宝压在了赵楷身上。赵楷也因为父亲对自己的偏爱,对皇位有了非分之想,开始暗中培植势力,和赵桓打擂台。
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哪怕国家危难之际,他们父子几个都没有想着联合起来抵抗外敌,而是为了各自利益互相倾轧。
金人南下,眼看攻到汴京,宋徽宗深怕大宋亡在自己手上,便急急忙忙准备禅位给太子。提前知道消息的赵楷,先赵桓一步到达宫门。
好在当时殿前都指挥使何歡发觉蹊跷,阻止赵楷进入宫殿。虽然剑拔弩张,但最终让赵楷撤退,要不然,大宋皇位可能就要易主了。
赵桓不是傻子,虽然他对皇位很热衷,也知道自己迟早要接过这一棒。可此时亡国在即,父亲宋徽宗不知道组织兵力对抗金人,却先想着甩锅给自己,让他实在心寒。
尽管心里已经有所准备,但在听到现在就要禅位于他的消息时,依然不能接受。
赵桓热衷于文艺,可他并不傻。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大宋亡在自己的手里,那他就是大宋的罪人。所以不论宋徽宗怎么解释,他都不愿意在此刻接受皇位。
宋徽宗急着逃跑,赵桓又不配合他,宋徽宗着急之下,便让侍卫将赵桓打晕,强行给他穿上龙袍。简单举行了一个登基仪式,便自顾自地逃跑了。
等赵桓从昏迷中醒过来,一切已成定局,根本没有办法改变,此时骑虎难下,只能被迫接受。
虽然愤怒,但他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现在是一国之君,哪怕是对于太上皇宋徽宗,自己都有权力处置。
于是,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把已经南逃的父亲抓了回来。
宋徽宗其人,于国没有担当,金人自北向南而来,百姓苦不堪言。身为一国之君,自私自利,于国危难之际,临阵脱逃。
深知所作所为愧对祖先和百姓,却又不愿意承担责任,于是就将皇位强行禅于自己的儿子赵桓。如此为君,真是替大宋的百姓感到悲哀。
宋钦宗赵桓,尽管皇位来的过于突然,适逢天下大乱,政局动荡。但从太子到当上皇帝,成为一国之君,坐拥大宋江山,在应该承担责任的时候,就应该有所作为。
毕竟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可赵桓继位以后,都做了些什么呢?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每每都有外族侵略中原。哪怕是五胡乱华之际,历史上都很少有皇帝卑躬屈膝地向外族摇尾乞怜。
中原文化历经千年传承,没有任何典籍或者是言论说,身为皇帝,身为男人,为了自己活命,应该贡献自己的妻儿和百姓,可宋钦宗却偏偏这么做了。
让这样的人做皇帝,大宋岂有不亡之理?
金人贪得无厌,拿走白银布匹,还要大宋进贡名少女。宋钦宗命人抓捕良家少女,人数不够,居然把自己的嫔妃算进去抵人数。少女不甘受辱,死者甚多。
如此没有骨气的皇帝,当真世间少有。
如果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俩,能够在金人侵略中原之时,抛却以前的嫌隙,父子二人齐心对抗金人,奋起一搏,或许就不会发生靖康之耻。
说到底,还是皇帝太软弱的缘故,身为皇帝,没有担当,没有气魄,北宋明明还有支持赵氏王朝的百姓和军队,一把好牌生生被两父子打成死局,可悲、可叹、更可怜!
有人说,从宋朝老祖宗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件事上就可看出,宋朝一直是文强武弱,不知道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