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中的宋仁宗,凭什么被我们敬仰为

小儿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m.39.net/pf/a_4549560.html

引子

一部以宋仁宗为主题的电视剧《清平乐》,热播之际,令人眼前一亮,剧中除个别情节有艺术加工外,基本算说清了仁宗一朝的历史。

赵祯,这位中国历史上以“仁”著称的皇帝,在民间留下了极好的口碑,而他究竟“仁”在何处?能否当得起“千古仁帝”的称誉?如今,让我们从正史与稗史中的只言片语,来一一探析。

一、  仁宗的身世

宋仁宗原名为赵受益,是宋真宗的第六子,出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公元年)四月十四日,生母是李宸妃,因章献皇后刘娥无子,被其取为养子。他5个兄长均早亡,八岁时被立为皇太子,真宗赐其名为赵祯。

《宋仁宗画像》故宫博物院藏

公元年,真宗驾崩,13岁的赵祯继位,成为大宋第四位皇帝,开启了长达42年的“仁宗盛治”时代。

二、  仁宗之“仁”究其因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品德优劣,按照儒家先圣的“人本善、人本恶”之辩,不外乎是先天的天性,与后天环境的影响,笔者认为有的人天生为善,有的人天生为恶,不能以偏概全而论之,纵观宋仁宗的一生,他为何以“仁”治国,首先源于他的天性,其次是他所成长的环境,其三是他在位期间的国势。

(一)源自天性

据《宋史》记载,赵祯“天性仁孝宽裕,喜愠不形于色”,从这点来看,他从小就仁善,想必与遗传有关,也就是家风门风,我们按照下图追踪溯源,看看仁宗的上三代在史书中有着怎样的记载。

1、  曾祖父:宋宣祖赵弘殷

显德三年,督军平扬州,与世宗会寿春。寿春卖饼家饼薄小,世宗怒,执十余辈将诛之,宣祖固谏得释。见《宋史·本纪第一·太祖一》

赵弘殷扫平扬州后,与后周世宗柴荣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会合,柴荣发现当地卖饼摊所卖饼子又薄又小,怒逮十几个摊贩准备杀掉,赵弘殷坚持劝谏柴荣,救了这些无辜的百姓,足见厚道善良。

2、  伯祖父:宋太祖赵匡胤

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大家耳熟能详,赵匡胤感恩于开国功臣的付出,并未兔死狗烹,而让他们都有一个好的结局,这在中国改朝换代史上并不多见。

3、  祖父:宋太宗赵光义。

淳化四年二月,壬戌,召赐京城高年帛,百岁者一人加赐涂金带。是日,雨雪,大寒,再遣中使赐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见《宋史·本纪第五·太宗二》

成语“雪中送炭”正出自于此,虽然作为皇帝,给弱势群体一些资助,耗费不了多少钱粮,但是在天寒雨雪之际,能想起孤老与穷人,此善行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太宗的人性之仁。

4、  父亲:宋真宗赵恒

其父更有菩萨之心,苏轼引用的《三朝宝训》(已佚)还记载了两件小事:

至天禧中,有二人犯罪,法当死,真宗皇帝恻然怜之,曰:“此等安知法,杀之则不忍,舍之无以励众”。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又祀汾阴日,见一羊自踯道左,怪问之,曰:“今日尚食杀其羔”,真宗惨然不乐,自是不杀羊羔。见《苏东坡全集》正文·卷一百二·志林五十五条·祭祀

其一,宋真宗有次看到两个罪犯的死刑判决,心生恻隐之心,说杀了不忍心,放了又不能教化百姓,他便让人给予两人鞭刑再放,再以斩首上报结案。

其二,在祭祀汾阴之日,宋真宗看见一只母羊,一直在道旁徘徊不前,他觉得奇怪,便问明情况,回复是今天祭祀要杀此羊的羊羔,他顿生同情之心,从此不允许杀羊羔祭祀。

真宗作为皇帝能有善心而变通法律的执行,放了死刑犯。又见母羊悲羔而生怜惜,足见其对生命的珍视。

5、  母系:李宸妃一脉

说了父系一族,我们再看看仁宗的母亲家世。

李宸妃,杭州人也。祖延嗣,仕钱氏,为金华县主簿;父仁德,终左班殿直。初入宮,为章献太后侍儿,庄重寡言,真宗以为司寢。《宋史》

虽然史书着墨不多,我们只知仁宗生母是杭州人,其祖父在吴越国当个小官,不过江浙一带,历来人才辈出,应是诗书人家,对她本人所评价的“庄重寡言”,可见其家风与教养尚佳。

上述所举的赵家几代人表现出的“仁善”,以及母亲的风范,从遗传的角度来看,宋仁宗赵祯天性即“仁”,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后天的教化

前面说过天性,我们再从历史中,看赵祯的幼年成长环境,《清平乐》这部电视剧中已有交待,仁宗得知其生母在守陵,赶去相见,李宸妃不愿相见,其实此段情节并不符合史实。

宋史记载的很清楚,李宸妃入宫之后,便是章献皇后刘娥的侍女,有一次得到宋真宗的宠幸(极可能是刘娥的授意与安排),继而生下赵祯。

《章献皇后刘娥画像》

当时42岁的刘娥仅是德妃,没有子嗣,便以襁褓中的赵祯为养子,顺利册封为皇后,平日里将赵祯交由杨淑妃(后被谥为章惠皇后)照看,两人一起抚育,其后一直隐瞒了李宸妃的生母身份。

真宗驾崩后,李宸妃出宫守其陵,与13岁的儿子自此天人永隔,直至刘娥去世,24岁的仁宗才由燕王赵元俨得知真相。

在分析赵祯幼时的遭遇对其性格的影响,刘娥其人是无法绕过的,通过《宋史》记载,她的身世极为坎坷,在四川出生于武将世家,不久父母双亡,成了孤儿,被舅家收养。

为谋生刘娥成了歌女,嫁给了一个银匠,辗转来到京城,机缘巧合得到韩王赵恒(宋真宗)宠爱,此事被宋太宗得知,作为一个皇子竟然与民间妇人纠缠,有失皇室体统,大怒之下,赵恒只得在别处金屋藏娇,到继位时方敢接入宫中。

过了好些年,她一步步的升迁至德妃,才站稳脚跟,直到她凭借赵祯出生成为皇后,彻底掌控了后宫,又以皇太子在手的优势,收拢了一批重臣,形成“后党”势力,在宋真宗病重期间,她把持朝政,其杀伐决断类似武则天,剿灭了针对她的政变,真宗驾崩后,直接垂帘听政成了“女主”。

可想而知,刘娥从小缺少父母的疼爱,为了生存,只能依靠自己,面对随时遇到的险境,她都毫不惧怕,坚强应对,这样一个人,她对幼时的赵祯,不一定有慈母的疼爱,更多的是严育,毕竟他是宋真宗仅剩的儿子,是要成为大宋皇帝的。

正史中没有记载刘娥怎么养育赵祯的,不过,司马光在他所著的《涑水纪闻》中提到了几件事情:

《涑水纪闻》卷八

上幼冲即位,章献性严,动以礼法禁约之,未尝假以颜色。章惠以恩抚之。上多苦风痰,章献禁虾蟹海物,不得进御,章惠尝藏弆以食之,曰:“太后何苦虐吾儿至此”,上由是怨章献,而亲章惠,谓章献为大娘,谓章惠为小娘。及章献崩,尊章惠为太后,所以奉事曲尽恩意。

文中记述13岁的仁宗继位后,刘娥向来严厉,动不动就用礼法来约束他,还从未有好脸色,反过来,杨淑妃却对他极好,仁宗有风痰症,刘娥不准他吃虾蟹等海鲜,但是杨淑妃很心疼他,常常偷着给他吃,还说太后为何如此为难我儿。

大家看到这里,应该明白,刘娥倒像个严厉的父亲,不仅不溺爱,还处处管教已成皇帝的赵祯,而杨淑妃则成了温柔的母亲,让他倍感温暖,对比之下,赵祯对刘娥有怨气实属情理之中。

一张一弛,一严一松,如同捶打一块铁,锤炼的赵祯性格更加沉稳,他从刘娥处感受的压制,再从杨淑妃那里得到的慈爱,从心理学的角度,能够让他形成换位思考的思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正是他富有同情心,以“仁心”施“仁政”的主要原因。

刘娥不是赵祯生母,少了些慈,多了些严,十年间,虽一直未放权,但公道来说,等于是传帮带,手把手的教他如何为政,最后给大宋培养了一个历史上受盛赞的好皇帝,从这一点看来,刘娥之功不能被抹杀。

(三)在位期间的国势

我们分析仁宗的仁政,除以上两个因素外,还与赵祯继位后北宋的国势息息相关,从宋太祖赵匡胤打下江山,经过太宗一朝,彻底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虽然未能征服契丹,但其亦不敢轻举妄动。

太宗在位期间,重视科举,增加取士规模,吸取唐末武将藩镇乱国的教训,突出文官地位,重文抑武,同时开荒拓田,以农为本,让国家休养生息。

宋朝疆域地图

到了宋真宗时期,他体恤民间百姓,完善吏治,仍然重视农业,国力日趋增强。在对待辽国的态度上,总体采取怀柔之策,在军事征辽占据优势的情形下,为考虑两国百姓的福祉,减少双方士兵伤亡,竟然同意以岁贡辽国达成澶渊之盟,从而两国实现持久和平。

宋仁宗接手的大宋江山,蒸蒸日上,百业俱兴,百姓安居乐业,除了他即位16年后与西夏之间的战事,整体上42年间几无内忧外患,这都给了赵祯以“仁”治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相辅相成的是,“仁政”反过来又促进了安稳的国势。

三、  仁宗之“仁”观其行!

前述分析了宋仁宗的“仁”之源,此一节我们将重点梳理一下仁宗在位期间的史料,从对待生命、对待臣工、对待自身等三个方面,看看他到底做了哪些能让人称颂的“仁”事。

1、  对生命的“仁”

这段记载,说起仁宗爱护百姓,出于天性,他断案都尽量会给犯人活路。

至和初年,京师遭遇疫情,仁宗拿出珍贵的犀牛角,让太医入药,治疗得病的百姓,内侍说此物要做御服挂饰,仁宗说,我用只能在衣服上,用于药则能治疗百姓的病,之后命人打碎入药。

君如父,视民如子,在仁宗身上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大名县)的一位府兵背上生有肉瘤,弯弯曲曲很像一条龙,被主官程文简知晓,以妖邪而逮之,上报到朝廷,仁宗说,这有何罪,立即放了。

这要遇到其他皇帝,背上有龙,就是改朝之兆,说不定满门都会被灭。

仁宗对有过失让百姓伤亡,以及枉杀过人的官员,终身不忘,来日如果发现该人在升迁之列时,不仅不准,还告诉大臣:此人曾经非法杀了我的子民,怎么还能让他升官?

此事可见仁宗深爱百姓,皇帝事务本就繁重,能将枉杀无辜的官员一直不忘,只能证明他心中装着的就是大众百姓。

四川的一个狂妄举子,竟然写诗煽动成都知府造反,说只要把守住剑门关,烧掉栈道,成都就是独立王国,知府见诗吓坏了,赶紧将此人抓到狱中,上报朝廷,仁宗却说,不过是个老秀才想当官而已,用不着治罪,可以给他一个不管事的官,放到小地方即可。

此事不同前述府兵背上生龙,那个是客观,这可是主动谋反,仁宗不仅不杀,还满足其做官的愿望,此等宽宏大量,历代帝王还有谁能做到?

契丹遇到大饥荒,灾民越过边界,到大宋乞食,边境上报,仁宗说,他们虽是境外之民,但也是朕的子民,要想办法救他们,然后下诏,不仅给灾民们米,还送到各处,提供田地安置。

能将他国百姓视同自家子民,一方有难,伸出援手,仁宗此举更为难得。

2、对臣工的“仁”

吕夷简有次生病,仁宗很担忧,总是派人问其病情,得知还未见好,他听古人讲过胡须能治病,便剪下自己的胡须赐给吕夷简。

在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即便是胡须也是不能轻易剪掉,何况皇帝乎。

在宋朝建立以来,进士参加殿试的,仍有被黜落不取的情况发生,而其中路途遥远的贫寒学子,没有盘缠回乡,而流离失所,甚至有人跳河自杀,仁宗听说后,恻隐之心顿生,从此殿试不再黜落。

仁宗有一次春天散步御花园中,不停的回头,宫女内侍都不知道原因,等回到宫中,他说我口渴得很,赶紧拿水,宫女问他怎么在外面不让人取水,他说我回头总看不见镣子,如果说出来,那么有人便要被惩罚了,故而忍着渴回来喝。

宋祁与其兄宋庠同朝为官,有一次从御街经过,路遇一队宫中马车,其中有一车内的宫女掀开车帘,喊了他一声:小宋,宋祁因此写了一首相思之词,流传到宫中,被仁宗知晓,他特地调查出喊人的宫女,并召见宋祁,告知此事,宋祁当场惶恐不已,仁宗笑着说,蓬山不远了,不仅未责罚,反而将这位宫女赐给了他。

以上的几件事情,处处体现了仁宗极富同情心,不管是臣子,还是宫人,他的善良,以及成人之美的行为,几千年来,也很难找到与他相媲美的帝王。

3、  对自身的“律”

仁宗在一次私宴时,得知所吃的蛤蜊一千钱一只,一次要进献二十八只,他很不高兴的说:“我常常告诫你们不要奢靡,今天动一下筷子,就要花费二万八千钱,令我难以容忍”,之后就不再吃了。

仁宗有次晨间告诉近侍,夜里睡不着,肚子很饿,想吃羊肉,近侍问为何不告诉我们,仁宗说,听说宫内每有需求,下面就要去做,我担心这次夜里想吃羊肉,以后每夜都要宰羊预备,那就浪费太多了。

仁宗有一天想吃生荔枝,不过宫中已经没有了,近侍说市面上有卖的,可以买回来,仁宗说,不能这样,如果今日买来,明年你们必定要增加上供数量,会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负担。

仁宗喜欢穿旧衣,在早上穿衣时,宫女偷偷换成新衣,他也不许,可见节俭之极。

至和二年,仁宗生病,两府大臣来宫中探视,看见皇帝的用器都很朴素,盖的被子都是粗绸,都已老旧,等宫女取新被,仍然是粗绸所制,此事外人无人知晓,只因两府大臣侍疾才见到。

北宋名臣王素为谏官时,听说有人献给仁宗美女,他就劝谏仁宗不能要,仁宗说,我很喜欢此女,能否留下来,王素说您若不喜欢,倒可以留,我就担心您太喜欢了对国不利,仁宗采纳了谏言,立即便遣人送女出宫,然后自己也伤心落泪,王素心有不忍,说也不急在一时,先留下来以后再送走,仁宗说,我虽是帝王,但也讲人情,如不立即办,她哭哭啼啼的不想走,我见其难过可能就送不走了。

上面几则故事,表面上看仁宗的崇尚节俭,是一种个人的习惯,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归集到他以苍生为念,从自身做起,在饮食、穿着、用度上勤俭节约,率先垂范,来减轻百姓负担,“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仁宗本人深恶奢靡,那么后宫与大臣必定上行下效,国家便会稳步发展,而他又从谏如流,哪怕遇到喜欢的女子,也能听从谏官,而不耽于声色。

四、  仁宗驾崩之后的评价

仁宗一心为民,体恤臣工,是个好皇帝,他一生有三子,但均早夭,以致无子继承皇嗣,这是他最伤心之事,众臣多次劝谏他选宗室为太子时,不得已,最后只能立了堂兄之子赵曙(宋英宗),当天他就茶饭不思,心有不甘,泪水直流。

到晚年每遇宋真宗忌日,群臣拜祭时,总能听到仁宗失声痛哭,毕竟他自己无子,导致真宗传下的皇位,以后要交给了别人的孩子,这一点,确实令人伤心不已。

嘉祐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公元年4月30日,赵祯在汴梁(今开封)皇宫驾崩,享年五十四岁,消息传出,京师全城商家停业,百姓街巷痛哭,数日不绝,皇城门前,连乞丐们都焚烧纸钱,哭声震天。

邵伯温回忆他七岁之时,当遗诏传到洛阳,城内军民与妇孺朝夕都向东边的汴京号哭,纸钱的烟尘蔽日,天上的太阳都被遮蔽。其后连远至四川的山区百姓,都带孝而哭。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眼角含泪,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谁对他们好,百姓是不会忘记的。

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根据宋史的评价,吏治和法治虽然不尽如人意,但任用的人都能称得上良善与正直;国家虽然有一些问题,但并不能动摇国本;朝廷虽然也有小人,但邪不胜正,君臣都上下同心,以忠厚治国,培实了大宋三百年基业,史家也给与了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多年前老照片,河南巩义,永昭陵

我们再看看百姓对仁宗的评价,仁宗安葬于永昭陵后,有人在神道旁题有一诗:

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吏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过春风吹泪洒昭陵

诗中之意,可以说是老百姓的心中,论定仁宗的最宏伟丰碑!

结语

本文并非宋仁宗的传略,只是从历史的旧事里,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爱有德的赵祯本来面目,至于他能否称得上“千古仁帝”,如果您读到这里,想必会有自己的答案。

不过,笔者不会忘记,历史的长河中,有过这样一位帝王,在那四十二年间,如春风般,吹拂着华夏子民!和熙至今……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07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