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西湖边,长眠着一位大英雄。他的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每天拜访的游人,络绎不绝。他,便是岳飞。
在岳飞墓不远处,长眠着另一位大英雄。他的人生遭遇,和岳飞很像,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只不过,知道他事迹的人很少。
他,便是于谦。一个对明朝历史有着重要影响,却被现代人忽略的民族英雄。西湖边,于谦祠很冷清,游人很少。
01
一般大人物,童年都会有些奇闻轶事,以佐证将来的不平凡,于谦也不例外。
七岁时,有位看相的和尚,惊奇地称他为:救时宰相。
宰相这个官,当时明朝已经废除。和尚的意思是,于谦以后能身居高位,挽救时局。这句话,后来果然应验。
和现在的学生一样,小时候的于谦也是有偶像的。他的偶像是文天祥,而且是死忠粉。他把偶像的画像放在座位旁边,时时警策自己。
文天祥学问做得好,于谦也才思敏捷。八岁时,有一邻居出了一个上联: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他脱口而出:赤帝子,斩白蛇当道。对仗不仅工整,而且更有气势。
文天祥有气节,于谦也心系百姓。巡按江西,便替百姓平反冤狱。巡抚晋豫,便修筑堤坝,发放粮食,带领百姓抵御水旱灾害。
02
百姓心中有杆秤,他离任时,无数人上书,请求他留任,其得民心如此。
当时的官员回京述职,都要贿赂太监王振。王振是谁?皇帝明英宗身边的红人,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皇帝对他言听计从。
于谦是清官,与民秋毫无犯,没有钱,也不愿意贿赂。别人劝他,最起码带些特产过去。他只留下四句诗:
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是,他就摊上事儿了。王振指使手下,把他投了大狱,编织罪名,最后要定罪问斩。
百姓知道消息后,群民激愤,联名上书,因为他们知道于谦是好官。王振害怕了,把他无罪释放。
这便是于谦的后台。不是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是结党营私的朋党,而是人民群众。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他一生的信仰!
03
王振这个太监,做好事不行,祸国殃民却是十分在行。
当时明朝有个邻居,叫瓦剌,双方经常发生摩擦。年,瓦剌首领也先,率领两万骑兵来犯。
王振怂恿皇帝,御驾亲征,年轻的明英宗也跃跃欲试。皇帝是国家的根本,此举遭到了群臣反对。但是皇帝一意孤行,结果成了俘虏,随行的众多文武大臣,或战死,或被俘,30万明军精锐,几乎贻失殆尽。
更可怕的是,瓦剌乘势而下,下一个目标就是都城——北京。当时的明朝,很可能面临北宋末年的命运,皇帝被俘,群臣被虏,都城被攻破,妃嫔女眷被凌辱。
国不可一日无君,此时皇帝没了,大家六神无主,整个大明王朝人心惶惶,笼罩在恐惧的氛围之中。
于是,有大臣主张迁都。这样可以躲避锋芒,南宋偏安一隅,又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只不过这样,将有无数的百姓,生灵涂炭。像南宋一样,丧失大半河山,而且以后很难收复。
于谦当时的官职是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被俘虏,现在他官最大。他的决定,对当时的朝局有重大影响。
关键时刻,于谦挺身而出,斥责了迁都之人,主张守卫京师,并和其他大臣拥立了新的皇帝——明代宗。而这也导致了于谦后来的悲剧。当时的于谦,是不会计较这些的。作为兵部长官,他考虑的是如何击败侵略者,保护百姓。
既然不迁都,那只有和瓦剌开战。于谦下令勤王,让附近的军队调过来,守卫京师。约有二十二万军队过来,这是二线部队,战斗力有限。皇帝有了,军队也有了,局势逐渐稳定下来,而瓦剌也气势汹汹来到了。
如何击退侵略者?大臣们又产生了分歧。
很多人认为,瓦剌新胜,锐不可当,应该坚壁清野。也就是把所有大门关闭,坚守。北京是都城,城墙深厚,瓦剌攻城不下,自然撤退。这的确是个不错的主意,得到了很多人的赞成。
于谦却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认为不应该再向瓦剌示弱,让敌人更加轻视。他选择了硬对硬,正面迎击瓦剌。作为一介文人,于谦从没有上过战场,做出此举,的确有非凡魄力。
很多人感觉不可思议,30万主力都战败,这二十多万二线部队能胜利吗?于谦用事实告诉人们:能。那要看在谁的手里领导。
瓦剌到时,于谦下令,所有军队开出城外,严阵以待。并下令所有城门紧闭,临阵退缩者:斩!当时士兵们还是很害怕瓦剌的,为了鼓舞士气,于谦也披坚执锐,排在队伍前面。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就是于谦的选择。战斗很激烈,但最终于谦领导明军取得胜利,明朝历史被改写。
京师保卫战,于谦威望达到空前,可他并没有居功自傲,依旧兢兢业业,两袖清风。明代宗赐予他蟒袍和宝剑,这是文人最高荣誉。
可是,他并没有拿出来炫耀,而是把他们锁了起来。官员在抄他家的时候,看见他家无余财,只有柜子锁着,以为是价值连城的珠宝,打开后才傻了眼,人人唏嘘不已。
于谦,这样一位对国家有功,国士无双的大英雄,又怎么会被抄家呢?
因为老天不长眼,被俘虏的明英宗,复辟了。那于谦拥立皇帝的事,就相当于谋反,自然要除掉。
可于谦当时是为了国家才行此无奈之举,他的敌人找不到证据,只得编织一个罪名:意欲谋反,也就是想要谋反。这和诬陷岳飞的“莫须有”,如出一辙,又一个千古奇冤。
公道自在人心。处死于谦的那天,天地大变,阴云密布,天下的百姓都知道于谦的冤枉,人人叹息,却又无能为力,左右不了昏庸的皇帝。
如今,知道于谦光辉事迹的人也很少。但于谦不会计较这些,他的心里,装的永远是百姓,他从来不会计较个人得失。正像他的那首《石灰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墨羽翩翩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