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杆秤,承载了这一家子两百年

做人如做秤,称的是斤两,量的是人心。

清晨六点,菜市场里,一个家庭主妇正在和小贩争论。

“这西红柿竟然有这么重吗?我看是你的秤有问题!”

“这是江家秤!”小贩说着将秤拿在手里一转,露出一个标识给主妇看。

主妇哑口无言,也不再争论,安心离去了。

神秘家族

曾国藩说过:每天做好三件事,十年就能成专家。江家人二百多年来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做秤。

江家的“江正兴”秤铺,开在新洲邾城东关路64号,藏在深巷中。

门脸不大,很不起眼,但却是方圆几十里的一块金字招牌。

挑木材、刨木、制粗胚、打磨、包铜管、定刀口、定星位,做秤盘、秤砣、秤星......

江家人做秤要经过10多道工序,五六个小时才能完成。传统手工制作的秤杆是一根根刨出来的、铜秤盘是手工锤打的、秤砣是用火炉熔化铜水后浇筑出来的、秤星是手工用铜丝一个个灌进去的……

由于精确性要求高,每杆秤都需要反复校量,一天忙下来最多只能做两杆。

“肯定得好好做,不能砸了祖传的招牌。”

不做“短秤”

江家的门脸从两百年前到现在,到访者络绎不绝,有人为的是一个“准”字,也有人为的是一个“不准”。

80年代,新洲一位卖鱼商贩带着9个“袁大头”找上门,要求做支短秤。

“一斤吃1-2两,做好了,这些光洋归你。”

按照当时行情,一枚“袁大头”能兑换10多元现金,江家人没动心。

年,镇上桥头一位收猪的商人要做短秤同样被拒绝。商人恼羞成怒,骂他们“板死了”、“苕掉了”。

有时候商贩拿着短秤来找他们修,也会吃闭门羹。江家人即便不好直接戳穿人家手里拿的是短秤,但也一直遵守着短秤不修的原则。

秤皮秤心,别人家用铝片,江家只用铜片。“别人说我傻,我看他才傻”江玉珍说。

心正兴旺

▲从左至右分别为:弟媳胡锦红、弟弟江远斌、姐姐江玉珍

老太太江玉珍今年已经70多岁了,做了一辈子秤得了眼疾,现在把手艺完全教给弟弟江远斌和弟媳胡锦红。

弟弟、弟媳接手之后继续延续家规“江正兴造”四字,“正兴”就是“心正则兴旺”,只要坚持公正公平,就会生意兴隆家庭兴旺。

前两天,住在新洲区的董先生,来为刚满周岁的孙子买秤“抓周”。董先生说这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坚守本分和良知。

曾经还有一个家住汉阳的爹爹带着儿女和孙儿,一家三代找到这里,只为买上两杆家用秤带去美国,一来珍藏家乡老字号品牌的物件,留个念想,二来教育下一代诚信为人的道理。

慢慢地名声传开了,自然也接过一些大订单。

有一次建行湖北省分行派人找到江家制秤的小巷内,要采购10公斤规格的杆秤根。这也是江家签下的最大一笔订单。却让江远斌一家既喜又忧。

经过跟银行商量敲定每月至少供应50根杆秤的分批供货方案。慢工出细活。这些杆秤采用手工制作,从当年3月到第二年4月,耗时14个月完成。

“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做到晚上9点多才休息,连洗碗的时间都没有。”

最后这些秤被当做礼品送给省内各营业网点,时刻提醒工作人员要诚实守信。

“有人说刀口移动一毫米,一百公斤的重物就少了三点三公斤。我是做秤的,我能不知道吗?对我来说,哪怕只做一杆‘黑心秤’,我一辈子都不会安心。就算穷得把米磨成糊糊吃,也绝不做那种事。”

年事已高的江玉珍虽然已经做不了秤,但还是经常来看着弟弟、弟媳忙活。

如今想找到年轻人来学习这门手艺已经不容易了,现在江玉珍正在和自己的儿子商量,让他辞掉外地的工作回家学制秤手艺。

弟弟江远斌跟我们说他想做个小型“收藏馆”,把老手艺、老工具保留记录下来。

“按照最传统的手艺,一个制秤人既是木匠、铁匠,又是铜匠,许多最原始的老做法,现在已经几乎看不到了。做个收藏馆,就是留下这些工艺的印记。”

这是江远斌现在的唯一愿望,今年他已经60多岁了,但这个年龄在传统手艺业内还算年轻。

我是互动小栏目

我们原来写过很多在武汉坚守的人

有人坚守味道、有人坚守传统、有人坚守情谊

而江家人在邾城的深巷里默默坚守的

正是大都市的浮华商场上真正缺失的诚信

-以后请多多指教-

会酱(wx:xinghui_)

作为新城控股旗下主要内容产品之一,宣传有温度的情怀,纵容体会日常中的小情趣,致力于打造地产行内口碑最佳的生活态度研究院。

?

我们要做一份武汉的生活指南

一份致力于让大家去放下手机

去真实体验指南中的态度生活

?

因为幸会幸汇,遇见新城

找到就差的这点乐趣

注: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

幸会幸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5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