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杆秤,一颗匠心南阳九十岁杆秤匠人

北京白癜风治的好的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千年杆秤,代代传承,看似普通平常实则匠心独运。

杆秤,是中国传统度量衡的三大件之一,大到千斤、小到一钱,造秤修秤也是一门古老的手艺行当,看似简单的杆秤,凝聚着代代杆秤匠人的聪明智慧。

作为民间日用衡器,杆秤已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磅秤的出现,让杆秤退出了生产领域;后来电子秤的出现又让杆秤在生活领域渐渐销声匿迹,如此一来,做秤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少。

当听说在萧山南阳街道,还有一位会做秤的师傅,我们立即动身,希望能有幸亲眼见证一杆秤的诞生。

(点击查看完整视频)↓(视频已被杭州学习强国平台录用)

九十岁的手艺人

在萧山南阳街道一处小弄堂里,90岁的邬杏祥正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尽管退休已经28年,邬杏祥依旧保持着做秤的习惯,每天上午都会来这个小工作室,敲敲打打个半天。

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盏小灯,就撑起了这个工作室的全部。不过。最引人注意的,还是杆秤架子,架子上挂着五六杆大秤、三四个精致的小杆秤。

村里的人都叫他“毛师傅”,这个称呼已经伴随着他几十年。在萧山,提起做秤师傅,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南阳毛师傅”。

谈起学做秤的原因,用他的话来说,“那时是为了混口饭吃”。邬杏祥9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家里三个孩子,他排老二。为了维持生计,12岁的他经人介绍去了一家秤店,拜师当起了学徒。从此便开始了做秤这门行当,没成想,这一做就是七十多年。

“那时候没有电子秤生意好得嘞。药店的戥子、做生意的盘秤、钩秤,还有来找我们做收药材的木杆秤,那种可大了,有一人高。”邬杏祥像眼睛里闪着光,一边回忆一边比划着。他说生意红火的时候,一个秤店五六个师傅一起忙活,杆秤仍然供不应求。

学徒时间是三年,三年后师傅会要求学徒们做一杆大秤一杆小秤,请杭州的做秤师傅们一起评价,根据手艺来评判日后的工钱。

年,老板给了邬杏祥一众的职工一些做秤的材料和工具,就把秤店解散了。后来,经朋友介绍,萧山南阳还没有秤店,邬杏祥把秤担子挑到了南阳,在这里成家立业了。

做杆秤不容易

制秤的工序很多,不能马虎半点,否则秤就不标准。

做秤的秤杆要求木质坚硬、遇水不易变形,最常用的是枣木、梨木,邬杏祥用的是红木。

邬杏祥拿出提前刨好的秤杆,已经抹过石灰,用五倍子上了色。五倍子是一味中药材,也是传统的植物染色剂,捣碎煎煮后,颜色漆黑,是最好给杆秤上色的材料。

秤杆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杆要直不然称重不准。最后的秤杆一头粗一头细,靠得全是手眼功夫。

传统手工制秤的工序十分繁杂,有10多道工序。一般仍要经过选料、制坯、刨圆、定刀口、套铜套、配砣、装钩、分步、打眼、磨光、校正等工序,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工序,却十分重要。

“这个叫做武钻。”据邬杏祥介绍,钻刀孔、钉星花的时候必须要用到,虽然是件木匠工具,但是杆秤匠人少不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了。有些人直接用电钻代替。像我们么,还是武钻用得习惯。”

用武钻给秤杆打孔

用松香和蜡焊铜皮

虽然现在材料大多已可机制,所以工序比以前大为简化,但对于老手艺人邬杏祥来说,这几十年做秤生涯,他一直延用着当时传下来的传统技艺,许多工具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人会使用了。

每一道工序都要用心去做,一点也不敢马虎,这样做出来的杆秤,就像一件工艺品,看着也觉得舒心。

守手艺良心

有好的原材料,加上好的手艺,也许能制作出精美的杆秤来。但是,杆秤主要是用来称轻重的,不是用来看的。一杆秤好不好,最大的标准是看它称得准不准!如果称得不准,钉得再好看,也是中看不中用。

国家计量标准规定,杆秤可允许误差为百分之一,十公斤的杆秤最大可以允许有二两的误差,但是在邬杏祥眼里,做秤是个良心活!“一个钉秤的人,即便因为粗心大意,钉的秤不准,也是不能原谅的;如果是收了人家的黑心钱,故意钉亏人秤,那就是作孽!”

他开始学钉秤的时候,师傅就教导他,一定要守着手艺良心,不做“亏心秤”,说做了“亏心秤”,远折后代,近损本人。师傅的教导,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上,甚至烙在了他的骨头上。

曾经有很多商贩想花大价钱,请他做“亏心秤”。“门口有些收废品的,专门找到我要我给他们做‘公三斤秤’。”最后四个字,邬杏祥不自觉提高了音量,着重强调了一下。“公三斤”,也就是三斤的东西在秤杆上显示出来就一斤。

“他们说毛师傅你讲多少钱,我就给你多少钱,让我给他们做‘亏心秤’。我说不做的。”邬杏祥一个字一个字说得铿锵有力,“凭良心,不能做的。给再多钱,也绝不做一杆‘亏心秤’!”

任一职白首

如今来找邬杏祥做秤的,大部分也并不是为了做生意。“现在销量虽然不是很好,但生活中它还真的省不了。”他说,萧山人有很多传统都离不开一杆秤。乔迁的、嫁娶的、开业的,都会来找他做一杆秤。“称心如意,讨个好彩头。”

今年,邬杏祥已经九十岁了,同行们退休的退休,改行的改行,去世的去世,这位“南阳毛师傅”成了村子里最后一个钉秤人,谈到手艺传承的话题,他稍稍沉默了一会儿,他说现在根本没人愿意学钉秤了。

“现在做秤的人几乎没有了。学的人不多了,没有人要学。”儿子怕他辛苦,常劝他不要再做了,“他说爸爸年轻的时候这么苦,现在退休该享福了。但老年人年纪大了,就应该多活动活动,动动脑。这样才长寿嘛。”邬杏祥摆了摆手,说话的时候,一双眼睛紧紧盯着挂在架上的一排杆秤,满眼放光,目光里写满了坚持。随着岁月的叠加,这些技艺和坚守已经与他的生命密不可分。

虽然杆秤已经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它所凝聚的文化内涵,以及老技艺里的人情味却是怎样都代替不了的。

(来源:萧山网)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详细了解《杭州日报》11月03日第2版《90岁的“钉秤阿毛”》

●区政协主席洪松法赴南阳街道调研指导村社组织换届工作

●南阳街道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水清、岸绿、景美~南阳网格蓝携手共创美丽家园!

●严格对标,严密把守,严肃执行!南阳街道召开网格业务培训会议

在这里

读懂潮都南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8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