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手工秤
一颗平衡心
人生亦如此
黎里古镇的街头,巧君秤是一道特别的风景。
手工秤,如今已经慢慢淡出日常的生产生活。但一杆秤杆笔直、秤砣分量足、刻度精准的秤,被赋予公正、正直、称心如意等美好寓意,而不可取代。在很多地方甚至作为婚约的信物传承。
手工秤制作技艺,被列为吴江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巧君正是此项技艺的传承人。
传承
。
心意所至
陈巧君,黎里人,现年五十多岁。性情温和的她,说话丝条慢理,总是笑眯眯地回答顾客的各种问题,手里的活计也总是忙个不停。
陈巧君的制秤技艺不是来自长辈的传承,而是她的丈夫。她的丈夫在世的时候,就是一名远近闻名的制秤师傅,人称“秤老板”。
结婚后,巧君跟着丈夫学手艺,人如其名,心灵手巧的她很快就精通了做秤的技艺。丈夫离开后,她在老街一个人经营着杆秤店铺。
去年,黎里旅游公司给陈巧君找了新的店铺。从外立面到内部装修,极具设计感的新环境让“巧君秤”焕发了新魅力。
陈巧君在店里不急不忙地制秤。过往游客亲眼看到制秤过程,还能买到出自这位非遗传承人之手的各类手工秤。
虽然,如今的手工秤实际使用功能已经不大,但作为匠心独运的文创产品和伴手礼却广受欢迎。“巧君秤”逐渐成为黎里的一张个性名片,为人知晓。老手艺虽老,识货的知音可不少。
技艺
。
如切如磋
做秤一杆秤,从选料到成品,从秤杆的锯刨、起花、补心、上油,到给杆秤包铜皮、定尺寸、测准星、划刻度……一套流程10多道工序,花费需要十来天时间,陈巧君游刃有余。
从选料之初开始,陈巧君就坚持良心为本,用的是上好的红木。“有客人指定需要廉价木料,需要提前预订”,她说巧君秤默认使用的都是质量上乘的秤杆。
选好木料后,就要开始刨秤杆了。一遍又一遍地刨,一卷又一卷的刨花纷纷扬扬,直到把自然生长的木材,刨成规整的圆柱形。
下一步就是磨秤杆,又是一遍又一遍打磨。古人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莫非如此,直至将棱角都打磨掉,最后变成光洁细腻的秤杆胚。
然后就是洗秤杆,这一个步骤,比较漫长,花费将近一周。等秤杆晒干晾透,就可以进行细致的装秤工作了。
装秤首先是画中心线,包头围、钻空,然后再定位,穿钩。
接下来就是定盘。定盘需要反复计算,讲求精准。再装扭绳、用细小的刀具刻刻度。
值得一提的是,陈巧君的绝活就是制作银星(金星)杆秤。
她的一双巧手,左手一根银丝,轻轻一点,细小的银丝随即嵌入杆秤孔眼;右手一把钢刀,轻轻一割,顺势再用刀背一抹,一颗银星已经生了根。
别说普通人看了连连叫好,就是业内人士也无不竖起大拇指,也让过往游客看得痴迷。
良心
。
平衡稳当
巧君秤的店里,许多工具都是巧君根据制作需要纯手工制作出来的,可谓独一无二,专用器具。
说话间,陈巧君笑着拿起杆秤,放上秤砣,找到平衡。
她说,做秤,要有足够的耐心,千万急不得。要有一颗平衡的心,人生亦如此,不紧不慢向前走,坚持自己的初衷,放稳自己的良心。
巧君秤的店里墙上,写着一排排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字:天地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而巧君要说,你须耐得住寂寞,慢慢打磨,方得精品。
图/孙晓东文/金晓琴
热烈欢迎广大粉丝投稿,文章一经录用,我们会为您署名。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