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好像专门为某种技能或者某个事业而出生,不管他的成就如何?怎样生存?但是他的痴迷程度足以打动人心。
在唐家湾子有一个人就是这样,他家道殷实,拥有足以生存下去的土地和家产,本身又操着木匠的手艺,农忙时在自家的土地上劳作,农闲时在别人家做木工活,吃着湿的拿着干的。可是他最大的心思却在制秤上,我不知道一个老实巴交一字不识的农家汉子为什么爱上了这个营生?他几乎把所有的闲余时间都用在了做秤上,他对一杆秤可以称出物品的重量感到非常的稀奇。
上世纪四十年代,贫穷的中国农村几乎没有制造业,能够独立的就地取材制造一杆秤的人无疑是无尚荣耀的,为了赢得这样的赞誉,他沉湎期间不能自拔。
这个人我们称它为老大爹,人瘦的用皮包骨头形容是最贴切的。我很小的时候,他已经是须发皆白的老翁了,人老了心不老,精神矍铄、乐观慈祥。他家住在沙坑湾子里的一个高台上,庄门西北侧有一口老井,木板镶口。井右侧一条古河蛇行而过,河堤上长满了毛柳和高大的白杨、榆树、柳树、沙枣,环境的优雅让我至今不能忘怀。隔河斜对面就是我们的家——毫无创意的黄泥农舍,我们一日三餐的水都必须从他家门口的老井里用木桶抬来,这样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老大爹见面,见面的情景大都是这样:老大爹坐在庄门口的一颗老杨树下,拿一把刮刨仔细地修理秤杆,一丝一丝窄窄的刨巻,金蛇出洞一样从刃口里爬出来调皮地落在地上,随着他的动作,一条秤杆的毛胚就诞生了。然后他用玻璃的茬口再细细的刮搽,用较粗的麻布或毛单抛光,现在回想,老大爹其实不是在做秤,而是在享受哪些工序进行的过程,好多事都是这样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每次抬水我们都不会按时完成任务,总要把水桶放在井边玩耍一会,大多时候是圪蹴在老大爹身边看他做活,看他专注的神情,他把队里的孩子们都称作“贼鬼日的”,这种骂人的话从他嘴里出来很温暖的,给我们一种无比亲切的感受。有时候他还给我们讲一些过去的故事,给我们应先最深的是他到武威换山药的往事。
有一年队里的粮食严重不足,队长突发奇想让社员在白土井挖了很多白盐,想偷偷地换成粮食,特意委任一班人马去武威的张义堡一带进行私密交易,算账的是生产队会计,掌秤的自然非老大爹莫属,还判了两个打杂捞毛的后生,四个人套了一架皮车趁夜潜出村庄去了武威。他在描述这个过程时显得异常兴奋,用眉飞色舞形容最恰当不过了。张义堡在祁连山的皱褶里,这一带不产食盐,山里人吃盐很紧张,那时候交通不发达,正常的民间商业活动被当做投机倒把取缔,我们的盐车一去,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欢迎,交易非常成功。
有一天出现了意外,晚上他们在清点交易的粮食时,发现粮食不够量,会计查看毛码单,每笔帐都清清楚楚,返回的路上也不可能丢掉,几个人蹲在一起苦思冥想都没有得到结果,老大爹说一定是他们的秤有问题。几个人想好了对策第二天一大早又去了那个地方,那里的人占了便宜很高兴,大家伙又来换盐,老大爹把那杆秤拿在手上一边秤一边琢磨,他明白这是一杆灌了水银的贼秤,想让谁占便宜都在捉秤人的手上,当他搞清了这杆秤的秘密时,他当着众人把秤放在膝赶上折折了,他说这样的伎俩骗谁都行就是骗不过我。村里不知情的人都骂这样做事不地道,秤的主人一下子吓瘫了,那时节做这种事如果告到官方是要判刑劳改的,他哥哥长爷爷短的求情下话,希望大家能原谅他,我们村的几个人出门在外以不惹事为准则,但粮食一定要补齐的,要不然回来没交代,秤主表示一个人承当,于是到他家去兑现粮食,那个人怕惹乱子请他们吃了一顿地蕨皮面条,才算把这事平息了。回到村子后大家对老大爹佩服的五体投地,说这次要不是他去了,这亏就吃定了。队长特意给他给了十斤粮食的补助。
老大爹做秤都是就地取材,秤砣是出门时在外面收拾来的卵石,他把石头用布或者皮革包起来,石头的重量不足就加小石头配足分量,秤杆用的是河沿上随处都有的毛柳,秤钩之类的铁件也都是自己加工制造,他做的秤很少有人去买,只好挂在墙上自己欣赏自己使用。我见过他造的秤,每一杆秤都有自己的模样和个性,古拙简陋,像从千年古墓里挖出的。这样简陋的秤称东西确毫不含糊,人心不公,才造出了斗秤,做斗做秤都要讲良心的。做秤最讲究最高稍的手艺在钉星,记得当年老大爹每次到了做这个工序的时候,就怀揣一个白面馒头去找队里的老会计,人老了眼花了干活眉高手低了,他找老会计去借老花镜。在我们村子里只有老会计有一副老花镜,老大爹借来眼睛就开始钉星秤杆上预先画好了星的位置和布局,他端过一个小巧的木箱,木箱里做了许多小方格,陈列着不同的零件,他右手拿起一柄小铁锤,左手从木箱里捡起铜钉,在预定的位置钉上铜钉。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啊!至今还让我难以忘怀,粗糙、皴裂、关节突起,他在做这样类似于绣花的活生时,显得尤为笨拙,就是这样一双手,制造了许许多多不同形态的老秤。后来队里有了一台磅秤,老大爹对新的市斤秤有天然的反感情绪,他说那样的秤一点学问没有,不能算作秤,只能算作玩具。他对磅秤的制作工艺还是大加赞叹的,就是觉得缺乏了一些韵味和故事。
他曾经给我们讲过,秤是很有学问的,十六两为一斤的中国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器具。是我们的老祖先运用杠杆原理发明的。古秤主要有三大构件,秤杆、秤砣、秤盘。看似简单的三构件,古人却将天人合一的理念融汇其中。
秤杆叫衡,秤杆上除了镶嵌着校秤的定盘星外还嵌着标示斤两的星花,又叫秤星。秤星则代表着天上的星座,古代初始的秤杆上只嵌有十三颗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所以初始的古秤以十三两为一斤。秤砣叫权,它代表着天上轩辕星座中一颗主管雷电的星宿。古老秤砣上铸有雷神演化的一只灵兽。秤盘则代表着大地,寓意大地上的万物都是有分量的,都能称得起来。这种以十三两为一斤的古秤一直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年(这个年份是笔者加上的,老大爹显然不会这么详细的懂得历史)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统一“度量衡”的标准法令。新“度量衡”将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的秤杆上又增加了福、禄、寿三星。统一改成十六两为一斤。从天人合一的理念上分析,在十三星的秤杆上加上福禄寿三星更体现了衡器的权威和神圣,也包含了古代道德理念的精髓:公平、诚信是不容马虎和随意侵犯的,否则会受到惩罚。
福禄寿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境界,如果使用秤时少给对方分量是要折损自己的福禄和寿命的,就算他人不知道,雷神也是知道的。长久下去是要遭天谴的,也就是民间常说的要遭雷劈的。古时候用这种理念来约束人们的交易行为。
一个目不识丁的乡村农人对秤的理解和认识,让我至今感到意外和吃惊!他告诉我们,做秤的人首先要有善心,欺人就是欺天欺地,做了这样的事是会受到上天报应的。他的善良品格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每一件物事都充满了质朴的文明和智慧,包括一个普通的秤匠。
写于年2月28日
唐仪天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