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时光匆匆逝去,在一些老物件面前总会勾起我们对旧时光的追忆。印着金色双喜字的酒红色开水壶、雕花的脸盆架、永久牌的二八自行车······这些承载着记忆的老物件至今回忆起来,依然是那么的清晰、有趣······
老家的闲房里堆置着一些废弃的老物件,其中最显眼的便是那一杆老秤,记得小时候,家里的莜麦、黍子等农作物要卖的时候,姥姥都会用杆秤事先称一称。那时,家家必备这样一杆秤,无论买卖进出,都会用它来衡量。
一杆木杆秤,一页文明史。杆秤一直是中国古代商货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历史长河中延续千载。
杆秤制作轻巧,由秤杆、秤砣、秤盘或秤钩三个部分组成,携带方便,使用极为便利。一桩桩交易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将杆秤或别在腰间或放在笼篓之中、货物之上,买卖来时,随手一握秤杆,挂好秤砣,拴好秤盘,边秤边笑容满面的地说:“你看,秤高高的。”于是买家便觉得得到了很大的优惠,欢喜地付钱,这样的买卖,是我们恋恋不忘的人情味儿。
老话常说:“不识秤花,难以当家”,在外面,商贩们用它交易,称出金钵满盘;在家里,人们用它过日子,称出五谷丰登。
对家里的老杆秤最深的记忆,是小时候姥姥把买回来的物品进行检验,看是否有缺斤短两,还有用黄豆换豆腐时,称黄豆用。那时,村里的人都爱吃李大爷家的豆腐,大概是因为味道好的原因吧!长大以后,才明白,原来最大的原因是李大爷称的豆腐分量足,每回称豆腐时,秤都会被他吊的高高的,根本不会有什么缺斤短两的事。那杆小小的秤是他做人的一个标杆,蕴藏着一句既深奥,又浅显的道理,就是“做人要凭良心”。
对于秤知识的了解,还是李大爷告诉我的,家里的这种老秤叫杆秤,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杆子秤的一种。秤杆由木头做成,一端粗一些,一端细一些,靠近粗的一端有一个秤钩,秤钩附近有个小孔,一根粗的线拴在孔上,这就叫做提纽,也叫秤毫,它的意思是叫你在称秤时要明察秋毫,不能粗心大意。秤杆上面等距离地刻着许多星花,秤物时,提起提纽,将秤砣挂在秤杆上,移动所挂的位置,直到杆秤处于平衡,然后根据星花看斤两。秤杆下面垂着的那个秤砣,那是我们通俗的叫法,它实际上叫“权”。那秤杆呢?它实际上叫“衡”。我们平常所说的“权衡”这个名词就是从这儿来的,这就是中国古老的杆秤的真实名称吧。
“那这些星花是啥意思?”我指了指那些星星点点问道。
李大爷不厌其烦的给我解释道:“祖先在造杆秤的时候,先取北斗七星,再取南斗六星,有生意南来北往,四海兴隆之意。另有三颗星分别代表世人向往的‘福、禄、寿’,加在一起总共十六颗星。如果商家缺斤少两,少一两缺福,少二两缺禄,少三两就折寿了。老秤的十六两制,不仅能衡量物重,还能量度人心。在杆秤提绳和福星之间有颗大星,当称砣挂在这一位置,秤盘无任何东西时,提起提纽,则两边重量相等,秤杆平衡,这颗大星叫‘定盘星’。‘定盘星’就是公平、公开、公正的含义。”
李大爷顿了顿,说:“你现在还不懂这些,等你大些了会明白的!”
懵懵懂懂的我,只觉得那深色木杆上星星点点的刻有摩斯密码般神秘的老秤,竟然包含着如此多的深意,难怪姥姥把杆秤当作宝贝。
制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经过从选材、刨圆、打磨,到用碱水浸泡、钉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其中,分刻度是所有工艺中最考验耐心的。在打磨好的杆秤上找准支点,用秤砣校验,再镶上对应的秤星。秤星的精准度决定着杆秤的好坏。杆秤匠拎起秤杆在空中反复衡量,哪怕只差一毫一厘,对他们来讲整个世界也是倾斜的。
杆秤不仅可以称商品重量,还可以称孩子重量。年幼时,姥爷想要弄清弟弟和我的重量,就找一个包袱兜着我们,绾一个扣,称我们的体重。用杆秤钩子勾着包袱称量,我们觉得好玩,更是对于杆秤的一段美好的回忆。
杆秤,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妙用。小孩子“抓周”,除算盘、斗、剪子,还得有一杆秤,取“称心如意”,盼子孙守本分、懂良知;乔迁新屋时,首先要搬入杆秤,接着是扫帚、簸萁、家具等;每逢过年,人们都要用红纸卷贴于杆秤的头上,祈求财气兴旺······
一件小小的计量工具,也可以是寓意深重的物件儿,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杆秤所承载的商业文化和精神道德,是先民的智慧,更是中华文化的符号。虽终有一天杆秤会彻底被电子秤取代,但这份传承却不能断。
如今,不管买什么东西,往电子秤上一放,价钱就呈现出来了,比杆秤便利多了,杆秤也越来越少见了,但那些杆秤买卖的岁月却刻印在老一辈人的心里。那些曾经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老物件,散落在岁月的角落里,记录着逝去的时光岁月,常常会让人突然唏嘘、感叹,深有恍如隔世之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