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只脚,横评三套超火的幼儿园数学启蒙教

多年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10849645.html

最想说的话

今天不卖书~

上周拉了一个单子,主要整理了下小7幼儿园都有哪些玩具材料。

最后给大家留了个谜面,就是猜猜他们幼儿园这学期新入的一套幼儿园数学启蒙教材是啥?

留言区有猜学而思的,有猜久野的,有猜摩比的......当然也有不少猜中是《新加坡数学》的。

一个堂堂瑞吉欧幼儿园,竟然引进了“鹅娃届”的常青树新加坡数学,你说我要不要掉下巴?

按你胃,今天的文章是很实操性很强的干货,不卖书~

1

上周六,我照例和同学们共读瑞吉欧教育经典《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正好聊到了“测量”这个话题。

测量,是幼儿园阶段一个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幼升小必考。

小7幼儿园对孩子测量行为的评估,贯穿了三个学期的始终。

不是通过做题,而是通过老师观察他们在幼儿园是否有“尝试想要测量长度”这个行为(小班)。

C-一贯;O-经常;S-有时;Y-观察中

具体来讲,测量行为有四个发展阶段:

1.比较(比较最高最长等,但无需给出具体数值)

2.非标准化实物测量(尝试用生活物品或身体部分进行测量)

3.标准化实物测量(用一样大小的积木或实物进行测量)

4.标准化单位测量,并读取数据(用直尺等标准化工具进行测量)

遗憾的是~

从刚开始自发模糊的“比较”概念,到科学精准的“测量”行为,大多数孩子都没有机会自然地完成整个认知过程。

我们共读时分析的测量案例,就生动描述了一个瑞吉欧教师为了帮助孩子们从第2步跨越到第3步所付出的努力。

对普通家长来讲,也很有借鉴意义。

2

测量的起因,是孩子们面临了一个现实生活问题。

幼儿园有一个工作台已经很旧了,现在孩子们想让木匠按之前的样子重新做一个,就必需提供必要的测量数据。

老师把孩子们带到旧工作台的四周,让他们都来说说“该怎么测量”(5岁班)。

这下可热闹了!有的用手指,后来用拳头、手掌、双腿,甚至有个孩子尝试用头。

别笑~

如果你家娃也四五岁了,没准也会出现类似的“幼稚”行为。

英文里面有一个常用的单位叫英尺(foot),就是“大脚丫”的意思。

1foot≈30cm,不过我的脚丫不太标准。??

怪不得孩子们从一个测量单位换到另一个,始终得不出一个标准答案。

原来是因为他们没有使用一个“确定的标准化测量单位”啊!

本来给把尺子就能解决的问题,这位瑞吉欧老师决定舍近求远,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这个关键问题。

成年人需要向前推进儿童,

去跨越儿童自己创造的障碍。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P

接下来老师提意孩子们跳远,再想办法测量跳远距离。

很自然的,小朋友跳完就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交替进行,一边数跳了“几只脚”的长度。

但是他们发现,每次老师用自己的脚测量的结果都比自己的小,最后孩子们自己找到了原因:

因为老师的脚大一些,占用更多的空间,

而我们是小脚丫。

最终,孩子们想到用自己绘制的纸质量尺来测量工作台。

跳来跳去量来量去这么多次。

老师就是眼睁睁看着孩子们通过大量感知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理解了标准化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

聊到这,我才拿出自己家里有的三套幼儿园阶段数学启蒙教材。

目的就想看看“测量长度”这个知识点,它们都是怎么教的?

??新加坡的《新加坡数学》

??日本的《久野特训百分百》

??韩国的《熊津数学》

《新加坡数学》

这套书我完全是跟幼儿园的风买的,因为之前觉得它比较偏刷题类。

不过现在仍旧这么觉得,哈哈,??

《3-4岁》没有有关测量长度的内容,后面的这两个阶段都有。

中信出版社

《4-5岁》这本,从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长短开始。

再到比较三个物体,然后直接过渡到用标准化方块,来测量三个花瓶的高度。

从“模糊比较”到“用标准化单位测量”,虽然中间有过渡,不是一上来直接说可以用尺子量,而是做了一个实物方块替换。

但是不是还是感觉这进度有点快,好像有哪没衔接上?

别急,接着看《5-6岁》里也有测量长度的内容。

这一次还是从“比较”开始,只不过形式从“画圈选择”改成“自由绘画”。

比较的数量也从2个,增加到3个,最后到了4个。

紧接着画风一转,出现了直尺。

但不是用尺子量上面的圈,而是用来圈来量下面的尺子(比如尺子a大概有几个圈那么长)

我猜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意识到“标准化测量”的概念?

?回想刚才讲的瑞吉欧案例,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①测量工作台是解决实际问题,比起测量花瓶和尺子更生活化。

②这套《新加坡数学》略过了孩子们本能的一个行为阶段:用非标准化实物测量(比如绳子或腿),直接跳到了标准化实物测量阶段(用标准方块或圆圈)。

但是我觉得小7的园长选这一套书,有他的道理。

孩子们在幼儿园已经有了大量动手实践的经验(跟瑞吉欧共读的例子差不多),有必要给中大班的孩子们一个从“具象转变为抽象”的思维提升。

这并不是说只围绕这套书来开展数学学习,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总结性的练习回顾而已。

《久野特训百分百》

久野泰可这套书我去年推荐过,是给我自己和大家用来查漏补缺的。

比如光“测量”这块,它就有专门的一个系列。

这是《基础篇》刚入门的第一题,“比较”绳子的长度。

接下来是比较线轴上线的长度。

比起《新加坡数学》的简笔画小蛇,久野这套是不是感觉更贴近生活一点?

绳子有直,也有不直,比笔直的铅笔其实更考验思维观察力,因为生活中的绳子不可能都是直的。

《久野》的基础篇里就有多个物体比较高度,并引入了“序数词”的表述(比如第二短,第三长)。

我感觉对于4岁半的小7来讲,《基础篇》的难度已经不低了。

再来看个最难的《挑战篇》,从这里开始引入“标准单位”的概念,说明这个阶段还真挺不容易!

同样是比较绳子长度,但更加不直观。

而且不光比较长度,也比较面积。

?日本的久野比起新加坡数学,你感觉怎样?

我个人觉得久野更注重思维层面和生活观察。比注重知识层面的《新加坡数学》更深入,理解起来也更难一些。

《熊津数学》

韩国的这套《熊津数学》我在去年当当节发券的时候隆重推荐过。

它其实是一系列绘本+配套练习册。我把其中有关“测量”的几本都找出来了(测量重量、时间、长度)。

我们今天就看横向比较下“测量长度”这本练习册。

刚翻开画风长这样~

比起之前新加坡的简笔画,日本的3D插画,韩国这个直接把家里的氛围都画出来了!??

而且从内容上来讲,它是唯一提到“非标准实物测量”阶段的(用手指和拖鞋)。

把长度和宽度分开测量,也是前两套书没有提及的点。

再经过四页,测量过渡到使用相对标准一些的物品(比如说勺子和牙刷),但这些东西都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

直到后面鳄鱼这页,右下角终于提示孩子们把这条彩虹尺剪下来用于测量。

刚才讲的瑞吉欧案例里面,孩子们最终不就是想到了自制纸尺的主意吗?

听完我们的共读之后,哪套书更符合小朋友自然的认知,是不是我不说你自己心里都有杆秤了?

最后课代表总结一下陈词~

整体读下来,感觉《熊津数学》这套书的阶梯更加柔和,更符合孩子认知发展的规律。

但这三套都是很好的幼儿园数学启蒙教材,内容也各有侧重,很互补。

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安排:

①3岁开始把《熊津数学》当日常绘本读着玩,不一定每次都要把所有知识点都吃透;配套练习册可以稍微晚一点再开始(如绘本全部读完之后);

②3岁开始可以每周刷两页《新加坡数学》。如果孩子觉得简单,可以快速刷掉。

③《久野特训百分百》可以从中班下学期开始重点做一做,但方法不仅是做题,而是根据内容尽量在生活中用实物来实操和感知。

好了,搞得好像要卖书一样,可我今天真的不卖啊!

数学思维启蒙,

功夫不在纸上。

Cheers,

小7妈

更多数学启蒙好文

·小7数感好,这张“破纸”真帮了大忙!

·数学家才是搞启蒙的老司机:没有正确答案就是正确答案

·在带娃玩牌这方面,我的数学家队友是个最强王者

·在自行车棚,我给小7出了道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60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