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朗朗育儿课堂(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永远都是人类活动的重心,作为父母,不论我们的成绩和过往是怎样的,我们都会不自觉的希望孩子能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现在许多家长都陷入了“文艺圈”,自己的孩子每个学期必须读够多少书才行,不然就不算完成任务,而且父母们还非常喜欢攀比,觉得自己的孩子必须是一个有书香气的人,这样才有面子。
好好的读书写字习惯,变成了父母间较量的工具。
晓琳就经常抱怨她的妈妈给她看很多生涩难懂的书,好不容易看完了一本,还没有缓过劲儿来,妈妈新的书又买回来了。
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被父母带着去书店挑的,她总是被动的接受妈妈的安排,这让晓琳非常难过,也很苦恼,就连爷爷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实际上,阅读的意义在于拓展孩子的知识面,了解更多自己课本之外学习不到,了解不深的东西,而不是为了积攒阅读的数量,这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反而会加深幼儿对于阅读的排斥和厌倦。
一、阅读的厚度,是知识的深度
年轻有为的女作家蒋方舟,在她5岁的时候就开始阅读了。
小的时候她也不喜欢阅读,不喜欢看书,更不喜欢学习,对比在书上打瞌睡,她更愿意去看看集市里的人们是用何种姿态在生活,这样反而会受到更大的启发。
可是作为一个女作家的女儿,蒋方舟是不可能摆脱书本的影响的。
妈妈告诉蒋方舟,如果不看书就会被抓走,会没有饭吃,妈妈各式各样的哄骗,让蒋方舟死心塌地的啃下了一本又一本的古书,她开始喜欢上了阅读的感觉。
阅读之余,蒋方舟的母亲还会给她讲解书中的故事,有的时候带出的是一个人的感情时,有的时候涉及家国天下,在母亲的口中,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富有内涵。
阅读的厚度,是知识的深度,而不是其长度,有效的阅读收获从帮助孩子积累知识延申开始。
正如蒋方舟的母亲一样,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活在书里,但是更活在一位母亲和一名儿童的口中。
当然,阅读习惯的培养中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情。
比如在孩子阅读时,家长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其注意力的把握,不随意打断孩子的思考,也不要随意的否定孩子的看法,更不要传授给孩子负面的知识。
二、家长如何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1、挑选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书籍
孩子的成长呈现阶段发展的特征,对于阅读这个问题,我们也必须遵循其发展规律,不能背道而驰。
也就是说,孩子不可能几岁的时候就能读懂红楼梦,也没有必要在上中学了还在看灰姑娘的故事,这样的阅读丝毫没有意义。
在合适的年龄段里给孩子挑选合适的书籍,比如孩子刚开始学写字看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教孩子背简单的唐诗等,没有必要一下子就让孩子达到成年人的水准。
2、让孩子阅读喜欢的书籍
一般来说,几岁的时候对于图形是更加感兴趣的,相比于枯燥的问题,图文结合的方法会更加吸引孩子,提高学习的兴趣。
而等到孩子长大一些了,富有内涵,有深刻意义的书籍会更讨孩子的欢心。
让孩子阅读他喜欢的书籍,这是一种学习的促进方式,可以提高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和渴望,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及能力。
3、引导孩子表达,给孩子设置问题
表达的意义在于,可以让幼儿内在的想法转化为外在的语言,表达的过程可以帮助孩子理清思绪,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也更加清晰自己的看法。
那么问题的设置便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思想的深度,“把书读厚”,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对孩子多重要想必不用我们强调。
每位家长的心中都有一杆秤去衡量。需要注意的是,阅读的厚度,是孩子知识积累的深度,而不是阅读次数的累计,这是无效的。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这里是朗朗育儿课堂,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