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他五年修了别人五十年都修不出来的道路;在太原,他两年多久干了别人二十年干的事情。当然,他也用七年的时间花了别人七十年花的钱。”
不论是在太原还是大同,和别人聊一聊体制内的人和事,总会说到一个人——耿彦波。对他的评价,也多集中在上述的这段话中。话虽有所夸张,却说明了一件事——他于这些地方,有不同的意义。
说起耿彦波,还有不少评价——百年难遇好市长、李达康原型、人民公仆。可这些评价,都不足以形容他在大同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大同,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大同古城作为这些历史文物的重要载体,无疑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可早些年,大同却是一个连本地人都不愿待的“煤城”。
破败的建筑、泥泞的道路、低矮的平房、肮脏的街道,再配上糟糕的空气,没人愿意在这里多待一分钟。
可就几年时间,大同的市容市貌就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昔日那个“脏乱差”的三线城市,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大都市!而耿彦波正是缔造这场变化的人。正是为此,大同才出现了万人齐聚,喊话“耿市长留下来”的场面。
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是耿彦波这个“百年难遇好市长”表面的光鲜,鲜少去深究他背后的故事。直到那部《大同市长》纪录片诞生,才知道这位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市长背后,也隐藏着诸多无奈。
许是往年在其他岗位任职的惯性,耿彦波对古城、古建筑修建情有独钟。灵石县的王家大院、晋中的榆次古城,再到但如今的大同,他上任的第二天,就来到了规划局。目的无他,只为“城建”。
一座古城,养育一方人!大同古城,一座北魏时期兴盛的都城,历经唐宋元,到明朝达到鼎盛。可近现代炮火的侵袭,早已让这座城市千疮百孔。幸运的是,梁思成曾来过这所城市,留下了诸多图纸和照片。
随着时间推移,昔日古城繁荣不在。诸多文物古迹被各种建筑遮掩,不具备观赏性、居民区多为低矮平房、肮脏的街道,再加上那几年太原大肆开发煤矿,以至于大同成了一座没多人问津的城市。
没看点、环境脏乱差,就好似一个人没了精神气。要想让这个城市再发展,城市面貌改革自然成了首要任务!
根据梁思成的诚实规划理念,耿彦波提出了“一轴双城”的大通城市规划——以御河为中轴,一座古城,一座新城。
新城,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古城,则是城市发展的基石。有了这个设定,接下来就是“实干”!从耿彦波上任第二天就到规划局这一举动,就能看出这位新市长讲究一个“快”字。
第一年,老城就拆迁了1.7万户;第二年,拆迁了2万户!有拆,就有建。古城这边拆,新城那边建。两边热火朝天地干,随之而来的就是资金、安置等各种问题。
后来有不少报道都在说,耿彦波的大拆大建,给大同政府留下了百亿负债。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批判,言称其没有保护大同古城、破坏建筑、没传承文化。
留得身前名,不与他人争!对这些评价,事后耿彦波俱都是一笑了之。毕竟,上任大同市长那几年,他可没少遭受质疑。其实自当官以来,耿彦波就一直置身于质疑当中。可不管何种质疑,他依旧“我行我素”。
出生于农村的耿彦波,身上有着老百姓的一种“质朴、不怕苦”的劲头,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只不过多了些机会,才想着做些实事。而这份“做实事”的愿望,也成了他被抨击的主要原因。
年,时任灵石县县长的耿彦波,做了一个惊人决定——斥资五千万修建王家大院!消息一出,闻者皆惊!
王家大院,一座堪比故宫的民间大院。历经数百年,这座大院早已破败不堪。脏乱差的街道,连带着整个王家大院尽显落寞之感。没人想过要将王家大院整修、更没一位领导想着让王家大院成为整个灵石县的经济基石。
而耿彦波,想到了!
可上任灵石县以来,耿县长各种拆迁,早已让这座县城“闻拆色变”。如今他又要用五千万来修建一座看不到前途的大院,这让普通人怎么想?
于是,支持者渐少,反对者渐多!有人大骂其虚荣心强、为业绩而不顾灵石县具体情况。算起来那些年还真有不少官员为了业绩,弄了不少面子工程。表面上让城市焕然一新,实际上不过就是“中看不中用”!
那耿彦波计划整修的王家大院,也是这样吗?
前面提到,王家大院堪比“民间故宫”。虽没有故宫之奢靡、庞大,但在民间依旧属于罕见的建筑群。对于灵石县来说,这无疑就是一巨大的机会。若是能将其开发出来,这将会极大带动灵石县的经济发展。
可那个时候,又能有几个人想到这点?所以百姓开始抱怨、上访、打投诉电话,激进的人更是当面谩骂耿彦波!
那段时间,是耿彦波第一次感觉工作难做、县长难当!没办法,他只能硬着头皮上。一切亲力亲为,不仅要监督王家大院的顺利整修之外,他还得安抚住当地百姓的心情。
王家大院修成了,可灵石县却陷入了经济困难的窘境。不少人在抱怨、怨恨耿彦波,说他没有干实事,埋怨其不将五千万投放到当地实业中。以至于他离开灵石县的时候,甚至还有人给他送了花圈。
不理解,成了那一代灵石县人的普遍态度。那后来的灵石县呢?在它的三大经济产业中,旅游产业榜上有名!
王家大院出了名、灵石县出了名,这为当地提供了一种持续可发展的经济收入。时至今日,没人再说耿彦波在灵石县修缮王家大院,是为了面子、冲业绩,这完全是一种高瞻远瞩!昔日的“耿拆拆”,一下成了百姓心中的好干部!事情到这里并没有完,在大同、太原那段时间,才是他一生为官生涯中,最艰难、最辉煌的时候!
年,耿彦波到大同担任市长。
大同,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为此,大同人因煤炭发财。可随着煤炭开采,问题渐渐凸显——裸露的山头、糟糕的环境、低矮平房、肮脏的街道。
因煤炭发家致富,也因煤炭走向囧途!
早在耿彦波之前,大同市历任市长都想着改变这一情况,也提出了“御东新区”这一概念。可提出来和做起来,完全是两回事。
建设新区、改造老区,这几乎是一座城市必经之路。可大同太特殊了,因为这里有一座传承了千年的古都。是要古都,还是要新区?亦或两者都要?在耿彦波之前,没人把握好度,为此建设新区的事一拖再拖!
耿彦波上台后,当机立断——新区要建,古都要保!见识了古都老区里面的脏乱差之后,耿彦波决心进行棚户区改造、一轴双城的计划。棚户区改造,针对的正是那些在古城内生活条件不好的住户。在政府的协同下,部分居民被转移到御东新区,部分人则留在了古城外围。
为实行这两项计划,往日的耿拆拆再度上线,每天四点就亲自到工作,监督工程进度。一个个工地来回转、一个个施工单位来回问,为的就是工程能有序进行下去。
可这次他依旧遇到了之前曾遭遇过的问题:钱从哪里来?大拆大建,需要钱。更何况是连续好几年的大拆大建,这笔庞大的支出从何而来?
有人会说,国家支持、银行贷款,政府想要弄到钱,那不是轻而易举?可事情如果真有这么简单,那一切倒也不着急了。可不管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必须讲规矩。既然账面钱不够,那就只能垫着。
谁来垫?自然是那些开发商。
开发商先垫着开发新城区的钱,等旧城区拆迁之后,老百姓住进了新房子、开发商也得了旧城区的地。
一举两得,老百姓住进了大房子,开发商拿到了城里的优质土地。一边拆、一边建,两不耽误、齐头并进。可毕竟是大规模拆迁,总会遇到各种问题。
多数住户搬到带有电梯的楼房里,是非常支持的。往日生活的小房间,如今焕然一新,这提高了不少生活质量。可还是有部分人觉得不满,比如一些刚刚装修完,买了家具家电,如今好不容易住进去,又要搬出来,这算个什么事?
还有些人住在古城区的房子属于自建房,属于违章建筑。再加上一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以及一些在这里打工的外地人,都分不到房子。
老区没住的,新区分不到房子,这可咋整?结果就只能赖在老城区不走了。对待这些问题,耿彦波向来都是十分宽容的解决。但向来讲究原则的他,也极度讲究公平。用耿彦波的话说,那就是:“我同情弱者,但同情归同情,规矩归规矩!”
而在耿彦波眼里,规矩无异于一杆秤!
在那个火遍网络的《大同》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视频中,在一个会议现场,耿彦波批评了一名下属。
他说:“房屋的拆迁、搬迁,两件大事,一件事也办不好!”
这名下属就坐在耿彦波对面,听闻这么严厉的批评,当即表示:“耿市长,我现在没有能力把它处理好!”
闻言,耿彦波更为恼火。在他眼里,不能办实事的干部就不是好干部,更何况还是一个遇事就退缩的干部,耿彦波指着这名下属说:“就这两天,你准备辞职!赶紧写辞职报告,换个能干活的人。你在这闹脾气,这个态度不行哈!”
停了一会,耿彦波接着说:“我现在很不高兴,能拿掉你就拿掉你了。大同需要的是能干活的人,不是需要你这么个官儿!”
这段,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不正是这样说的吗?凭着这段视频,耿彦波被大家称之为“李达康的原型”。
从耿彦波这些话,能看得出来,他是一个能干实事的人!自从担任大同市长之后,耿彦波每天四点多就醒了,六点出门、晚上12点都不见得回家。妻子为此还闹过不少次,毕竟此时他年纪大了,身体不如从前。
可耿彦波并不在乎,他常常说:“多留遗产,稍留遗憾。”
若是完不成大同古城的整修,那就是遗憾!为此,他亲自上阵,和那些开发商打交道、走过场,为的就是工地进程顺利进行、工程质量有所保证!
正是在他的坚持下,大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同古城得以保护、恢复,而御东新区也不再是一个概念。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大同的经济有了显著提升,每一个大同人对此深有体会!五年时间,大同焕然一新!
裸露的山头成了绿树植被、低矮平房成了高楼大厦、肮脏的街道变得整洁有序,大同变了,开始和现代化接轨。很难想象,一个环境如此恶劣的城市,在短短数年就有如此显著的变化,而这一切都与耿彦波有关。
人们开始感谢耿彦波所做的一切,在《大同日报》刊发的山西省委组织部“干部考擦公示”中,他被确定为市委书记人选考察对象。这也就是说,耿彦波将继续留在大同。可就在公示出来的第三天,耿彦波离开了大同,调任太原市,任太原市委副书记!
在大同市干得好好地,怎么突然就走了?
大同百姓不知道,可他们舍不得!众多市民自发聚集在街头,写挽联留耿彦波。不少人还打出了“耿市长,回来”的标语!
你能想象,一个市近几千人自发走向街头,请愿该市市长留下来的场面吗?这在现代几乎没怎么出现过。别说市民挽留市长,甚至于就连市长的名字,恐怕也没人知道。可在大同,却发生了这么一件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
昔日那个到大同就大刀阔斧搞拆迁,招致不少人谩骂的“耿拆拆”,如今成了别人心心念念的“耿市长”,这便是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带来的。
后来耿彦波还是走了,临行的那天,不少人自发上街为他送行。彼时他心里或许在想:“是非功过,后人评说。”
从大同到了太原的耿彦波,依旧如往日一般,将拆迁搬到了这里!一听说要拆,太原百姓的表现如当初大同一般。这次“耿拆拆”的名号,变成了“造城市长”!
在普通老百姓眼里,耿彦波走一路、拆一路,似乎对任何一座城市都不满意,都想着拆上一拆!不少人称他是为了业绩,从王家大院到大同古城,再从大同到如今的太原,争议不断、非议也从未停止。
似乎所有人都在纠结耿彦波拆迁这件事,忽略了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拆迁有什么不对?在《礼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作为中国人千年来坚持的一个目标,城市建设不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点吗?建养老院、修学校、造医院,不正是一个城市能否实现这一宏达目标的基础吗?
不单单是大同、太原,成都、上海、北京,但凡一个城市,几乎都在进行各种建设。往日那些低矮平房,在一点点变少,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与此同时,电、气、水、网络等相继覆盖在城市各个角落,这不正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
不单单是城市,就连农村也在进行新农村建设、道路修建,往日的“天涯若比邻”成了现实,这不正是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往日我们之所以将拆迁视为不好的事情,是因为拆迁总会伴随着暴力事件,甚至是流血事件。再加之一些烂尾工程层出不穷,才觉得“拆迁”不过是为政者的一种面子手段。而耿彦波主张拆迁,是进行老城改造、修路、改造棚户区、修医院、建学校,这哪一项不是为了老百姓?所谓谋私,并未见到。
套用别人的一句话,若是耿彦波真是为了一己之私,恐怕早就被赶下台了,哪还可能有人挽留他。尸位素餐,可不是耿彦波的作风!
可向来业绩不错的耿彦波,到太原反而碰了壁。到太原之后,他也坚持一贯作风——拆!刚到太原第一年,就拆了足足万平方米。
日新月异,高楼飞速拔地而起!
可这一次,“拆”字诀似乎并未对太原的经济有所作用。往日拆迁带来的变化,在太原这座城市身上并不明显。
是拆迁不再流行,还是耿彦波的能力不行了?似乎没人能给出答案。但不管原因为何,耿彦波依旧坚持初心,始终走在“拆迁”的最前沿。这一次,耿彦波依旧选择了最难得那条路,直到退休。
年,多在太原干了一年的耿彦波从岗位上退了下来。这时候,他总算有时间能歇一歇。可关于他的争议,却从未停歇。
许多人一直在问一个问题:耿彦波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文章最前面,说到这样一段话:他是百年难遇的好市长、李达康原型、人民公仆。那这些,真就能代表耿彦波?
或许能,或许不能!一个当着诸多人的面,训斥下属的市长,的确称得上“李达康原型”;一个早晨出门,凌晨回家,成天待在工地的市长,也许正是“人民公仆”的形象;一位改任他处,市民自发送行,挽留的市长,大体就是百年难遇好市长。
在普通老百姓眼里,耿市长亲民。但凡百姓找上门,只要是真正的困难,他总会想方设法解决;在开发商眼里,耿市长讲诚信。别看平日里他对开发商严厉,但承诺的事情绝对不含糊;在下属眼里,耿市长不讲情面。但凡下属犯了错,往往都会遭受严厉的批评。
耿彦波有太多面,可每一面都指着同一件事——他真心为人民服务!
到灵石任县长的时候,是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强行整修王家大院,才使得旅游产业成了灵石县的三大经济产业之一!
那时候他不被人理解,百姓的唾沫星子就差没吐到他脸上,在他离开灵石县的时候,还有人为他送了花圈。
委屈?难受?即便是我们,恐怕也难以接受这样的事情。可耿彦波呢?风淡云轻,到下一座城市依旧我行我素。即便“恶名昭著”,他依旧秉持内心最坚定的想法。
榆次、大同、太原,他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百姓的第一念头就是反对、排斥。没办法,拆迁总是会触及不少人的利益,也会耗费大量钱财。
许多百姓往往都会浅显的认为,拆迁不过就是拆旧房、住新房,不甚理解拆迁背后真正的含义,为此耿彦波必须得承受来自于各方的质疑、压力。
他每一次都顶住了,也实现了拆迁的目的。恰如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身甘为孺子牛!”
被骂,是必然的一件事!
可被骂,也分为两种。一种一直骂,一种一时骂。
上任时,老百姓不骂你;上任后,老百姓骂你。这就是一直骂!这样的官员不作为、少作为,即便他在任的时候不被骂,离任后都会被老百姓戳着脊梁骨,一直骂!
而那些干实事的官员,即便当时会被骂得很惨。可事情过后,赢来的必然是百姓的理解、感谢。
对于耿彦波来说,他不在乎身后名,却在意身后骂名!他可不愿被老百姓戳着脊梁骨骂一辈子。
这样的人,往往简单而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