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木杆秤
木杆秤。衡量类。主要用于测量物的重量。由于所测对象的体积重量、大小各不相同,所选用衡器也各不同。
大秤,由秤杆、计量星、秤毫系、秤钩子、秤锤组成。秤杆一般在1.5米左右,直径如先铣把粗,其计量一般在——斤不等,主要用于称粮食、柴草、猪羊等较大物体。一般重量在50斤以上者由二人用木杠插入秤毫系抬起来称。
秤的历史悠久,据民间传说是鲁班发明。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星在秤上嵌13星花,定13两为1斤。
几千年来,每斤皆为16两,年,统一规定十两一斤,直到现在。古时,圣贤告诫人们要诚实:“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短三两折寿。”“谁不知半斤是8两”,“半斤给你八两三,抬举你了别以为不识秤”成为俗语。古时虽有“斤秤歌”,但16两算价很麻烦,改为10两1斤后才方便了。
钩搭秤,其组成与品质与大秤相同。钩搭秤各部分皆小于大秤,秤杆一般在70公分左右不等,其秤计量星,秤钩、毫系、秤锤等皆与秤杆同比例相应变化。其作用主要测量较小物体,如蔬菜、水果等。
盘子秤,小于钩搭秤,与其不同的是将铁钩换成铁盘,其它构建品质皆同。其秤杆约60公分,秤盘直径约20至30多公分不等,其所称物为鸡蛋水果等更小物。
戥子。戥子为衡器类最小型。所具部件数及其品质与盘子秤相同,只是其形体更小。戥子杆长约20多公分,戥盘直径不足10公分,主要用于药房称药等其它微小物。(《户县农耕生活印记》第页到页。)
秤匠
户县明清时期“辐辏繁盛,晋豫客商较多”商业集市贸易已非常繁荣发达。木杆秤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衡器,是实现公平贸易的重要工具,商业贸易的需求使较早时期就出现了制作木杆秤的手艺和铺面,并伴随集市贸易的历史走到了今天。
木杆秤制作是及其精细和严谨的手工活,包括做秤杆、上秤钩和提钮、校称和标划刻度、镶铜花和秤杆染色等五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矩和制作技巧,都用专用工具进行手工制作。校称和标划刻度是其技艺核心,利用杠杆原理和数学定律,体现和传承了我国古代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杨氏秤铺是秦渡镇祖传的老铺子,自从20世纪二十年代杨逢吉师从高福学得这门手艺,杨家几代人父子相传,一直以钉秤为生。秦渡镇集市上和商铺里用的杆秤大都出自杨氏之手。
秦镇杨氏木杆秤一般用黄棕类的红木或核桃木做杆秤。解放前为单提绳一排花的16两秤,20世纪五十年代变为十两为一斤的市斤秤,七十年代后,改为双提绳,两排花。八十年代,在计量管理部门统一要求下,改提绳为提钮。九十年代改为公斤秤。
杨氏木杆秤制作在早期秉承我国古代木杆秤制作传统,解放后,伴随着我国的衡器管理政策不断发展,它的传承历史浓缩了我国木杆秤从古代到当代的发展演变历程,这一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木杆秤制作和其长期广泛使用,也使这一技艺蕴含了大量的民俗的民俗内容,衍生了大量的语言遗产。因而,这一技艺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自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电子秤和磅秤逐渐普及,使用木杆秤的人越来越少。秤铺生意日渐清淡,做秤已很难维持生计。传承人杨卫斌被迫进工厂打工,利用业余时间做秤。木杆秤制作这门手艺已无法依靠市场自我生存,濒危状况十分严重。(《户县农耕生活印记》第到页。)
1.鄠邑八中农耕文化博物馆之风函(风箱、风匣)
逸光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