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一次实行郡县制,也就是中央集权,打破了周朝天子“封疆建国,裂土为祚”自称天下共主的制度。但没多久,秦二世而亡。项羽作为勠力灭秦中功劳最大的一位,成为了新的天下共主,号称“西楚霸王”。项羽依据各人在灭秦中的表现和私人关系,分封各路诸侯。各路诸侯各自起兵,大多各自为战,每家诸侯也就有自己独立指挥的军队。当然,既然有军队,这种附属关系就是表面的,有共同敌人时,大家抱团,没有了,依然各为其主。即事实上每个诸侯都有自己独立的政权。在中国大地上又重新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武装割据的局面,还不如周朝初年有天下共主。
毕竟周朝初年周天子是有绝对实力灭任何一个诸侯国的。另外,这些诸侯国或多或少都是家族亲戚关系,会顾忌亲情面子。但灭秦之后,各路诸侯各有各的武装,指挥独立,彼次间虽然有结拜情谊,但那只是危难之时的权宜之计,没有任何亲情,更没有任何约束力。即便歃血为盟,也就是酒里加点鸡血而已,价值放在什么时候都是一顿饭。项羽本人就曾抓住结拜兄弟刘邦的父亲和妻子要来个东北乱炖,流氓刘邦也很豪爽,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我分一杯羹,兄弟再喝一杯如何?
项羽分封天下时,如果公允一些,这种局面可能会延续更长一段时间,但也仅仅只会拖延一小段时间。每个诸侯都会看到自己的贡献,自己受过的苦,但别人的苦不可能全部看到。总会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比谁的更多,比谁的功劳大。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秤,但这个秤杆不可能看到别人的付出,只能看到结果,因而偏向自己是人之常情。所以,不管项羽如何分封天下,最终都会导致武装割据,地方互相征伐,战国的局面将必然再次发生。
在华夏大地上,自古以来就讲究大一统,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只要有割据,战争一定会发生,发生了就一定会决一高低,斩草除根是最好的方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像欧洲那种众多小国的局面,在华夏没法实现,原因也同样,如果是众多势均力敌的诸侯,自然容易形成众多小国局面,你可以不管我,我也一样不搭理你。
但华北平原很大,人口很多,很不好守,几千年来都是只有一人占据。在谁手里,谁就有了人口、农业和经济,谁就是最强者,因而很容易形成一家独大。而谁占据关中,谁就拥有地利优势,向东很容易进攻华北平原。所以,关中、华北往往是一家,更进一步加剧了独大局面。
长江两侧,表面上是容易形成划江而治的,但这两个天堑实在太长,很难在一个人手里,而且在周和秦时代,这两条河都是很多诸侯共享,太长了,实在没法一个人独享。这种局面同样没有出现。
秦始皇统一中国,将天下划分九州,实行郡县中央集权制,而项羽迫于无奈的现实,只能采用了分封制。大家都带着自己的人马打战,总不能把别人的部队变成自己的人。他这么年轻,也不可能有那样深远的眼光,三十岁的人拼精力一点问题没有,但拼计谋和长远,是需要历练的。这种分封制,一家独大还好一点,可以维持比较长的时间,但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不出几天就有人不服。他奶奶的,你也是人,不比我强,还比我年轻,凭什么发号施令指挥我?这种情况下的分封制失败是必然的,和欧洲的情况完全不同。
在胜利的时刻,谁都不可能立马举起屠刀,杀了了事。项羽对好多人有意见,有想法,但这个屠刀不能举,举了死路一条,看看将来怎样吧?刘邦在最开始时,也不大可能有皇帝梦,但当这个精于世故的老江湖看到天下分成这么多块,应该立马意识到战争必然很快到来,所以做足了各种准备,并接受各路不满的军人。从而逐步积攒力量,最后奋力一搏,将力大无穷的项羽围在垓下。实现了第二次大一统的状况。华夏人也有了新的名称,汉族。
楚汉相争,经历了再次战争的洗礼,第二次实现了一家独大的局面。华夏大地第一次迎来了大一统的生机。想再次造反的人也明白了很多道理,之后的历史也说明,东北西北的地理优势加上华北平原的粮食,就可以实现大一统。秦汉历史中已经表现无遗了,虽然后来出现过很多次各种战乱,但因为华夏特殊的地形地貌,地理优势和粮食中心的分离决定了很容易变成一家独大。
这样说来,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即便不是败给刘邦,也会败给其他人,而这样的成功者也只有从地理优势的关中、或者有经济优势的华北诸侯去实现。这或许就是逐鹿中原的由来,燕云十六州、关中、东北就是这个大一统王朝的福地,进可以得中原,退可自守发展,寻求机会。
当然这些都是冷兵器时代的故事,现在海洋才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