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浪设计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年11月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逐一察看综合服务窗口、托老所、党建工作站等。
当时,他叮嘱大家,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
面对社区居民的大小事儿,虹口区依托市民驿站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在群众家门口“一揽子”解决了老年人就餐、日托、医疗保健、文体活动、精神慰藉和婴幼儿早教、党群服务等民生需求。
三年多过去,虹口区的社区服务持续向前迈进,居民发现家门口就能办的事务变多了,老人在日间照料中心参与的活动更丰富了,社区垃圾分类早已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
打造老年人的第二个家
今年85岁的夏娟娟,经常在嘉兴路街道市民驿站第一分站的日托中心活动。回想起年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场景,她仍旧很激动,让她更开心的是,“这几年,日托中心发生很大变化,不仅活动内容丰富了,还增添了很多器材。”
在日托中心,夏娟娟经常参加健康操,做热疗,舒展筋骨;看看报刊杂志,做做手工,动手动脑。她还会佩戴智慧手环,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离开既定区域或发生危险,通过手环可以及时报警,“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老年人感到清爽、愉快、安全,很多老人已经把它作为第二个家。”
上海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嘉兴路街道供图60多岁的劳阿姨也是市民驿站的常客,退休之后她便常来这里。“敬老卡、长护险都可以到这边来办,有什么事情也会过来咨询。”从家里过来不到10分钟,劳阿姨喜欢参与市民驿站的各种活动,“有个排班表格,不断有新的东西,有做手工的、做点心的,还有缝纫、织毛衣,自己喜欢的都可以去参与。”这里已然成为市民家门口的服务站。一楼设置有办事大厅,办理社区事务、为老服务及政策咨询等业务,项事务可以受理咨询,10大类80项事务可当场办结。二楼是活动区,提供打球、下棋等休闲娱乐活动,还有健康养生讲座、书画学习、手工编织等活动。类似的市民驿站,在虹口区的每个街道至少有三四个。虹口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心主任王青介绍,虹口区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28.66万,占总人口的43.2%;80岁及以上老人有4.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5.72%。众多老年人口给社区带来挑战,为老服务的好坏关乎社区服务的质量。
“虹口是中心城区,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各街道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整合养老资源,不断增加养老服务设施来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王青说,目前,全区已建有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4个,老年助餐场所个,老年日托中心37个,养老顾问点个。
近年来,虹口区把市民驿站作为养老服务的综合平台,不断完善功能,如老年人关心的日托、助餐、助洁、助医、助急、精神慰藉等服务都能在市民驿站得到解决。同时,各街道把最大的市民驿站作为枢纽式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把服务向其他站点延伸,向家庭延伸,形成“一站多点”、“关爱到户”的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
上海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托老所。澎湃新闻记者栾晓娜资料图通过建设好的为老服务设施场所,虹口区有针对性地解决老人的急难愁盼。市民驿站的认知友好社区建设服务站点,每周为失能失智老人及家属提供科普预防、复查评估、早期干预、家属支持、专业支撑等服务。而对于低保、低收入等特困老人家庭,老年日托站、社区长者食堂为他们提供低价餐食和照护服务,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享受送餐上门以及家庭照护床位服务。“(为老服务的背后)反映出我们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话,也体现了我们政府处处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工作理念。”王青说。
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为好习惯
年11月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考察时表示,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