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福地赏金秋,宝桢故里忆先贤。10月19日,丁宝桢诞辰周年纪念活动在织金县举办。
座谈会现场
本次活动由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指导,织金县委、县政府主办,织金县委宣传部、织金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县文联承办。来自贵州、四川、山东的有关专家、学者,丁氏后人,以及毕节市和织金县相关领导参加了纪念活动,缅怀丁宝桢的丰功伟绩。座谈会由贵州文化学者顾久主持。
与会人员合影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丁宝桢的生平事迹、历史贡献、文化价值等话题纷纷发表观点,认为丁宝桢清廉守正的崇高形象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纪念他,就是以他爱国爱民的崇高情怀激励后人砥砺前行,以他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鼓舞后人勇担使命,以他修身齐家的仁厚品德鞭策后人培育家风。
参观丁宝桢事迹陈列馆
活动期间,与会者还参观了丁宝桢陈列馆和恢复重建的平远古城,感受丁宝桢故土的人文底蕴,并观看了新近摄制的电视剧《丁宝桢》片段。
清廉守正一世英名
丁宝桢的雷厉风行和刚直秉性,始终贯穿他的一生。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史继忠说,黄河泛滥,他敢于站出来,当时许多官员对治理黄河水患相互推诿,而他主动挑起担子,担起责任。如果有人敷衍了事,劝说不听,直接惩办。老百姓对他的举动赞不绝口。他离开山东到四川任职后,山东水患再发,他发动四川民众捐款帮助山东。他在四川去世后,山东人希望他能安葬在山东。一个人干了什么事,老百姓的心中是有一杆秤的。丁宝桢一直活在人们心中,所以人们一直很惦记他。
丁宝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冯祖贻认为,丁宝桢十分推崇《十三经》,他还亲自为该书做了校勘。这是他的正气的来源,所以说儒家是中华文化的源和根。丁宝桢的能力很强,创新守正,这在当时是很难的。“创新守正”这个理念,与当下的要求是契合的。他的改革思想,初衷是推动经济发展,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这个思想放在今天来说,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丁文诚公家信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王定璋的研究成果显示,丁宝桢在四川担任总督的10年当中,是其一生走向辉煌的时期。他整饬吏治,实施的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扭转了四川官场浑浊的局面。至于成立四川机器局、修整都江堰、改革盐法,都出自他的手笔。尤其是官府让利于商人、商人让利于民众的盐法改革,在让老百姓得到实际好处的同时,也得罪了一些既得利益者,尽管那些利益受损的人向朝廷弹劾诽谤他,但朝廷认为丁宝桢是一个正人君子,是一个耿耿忠臣,不但没有追究他,而且还抚慰他,鼓励、支持他的改革措施。
丁文诚公家信
贵阳学院教授康文发现,丁宝桢留下的诗歌只有几十首,多半都写于四川总督任上,这些诗歌的题材与他在四川行政息息相关。他到四川任职时,轻装简行,对当时的四川官场产生了巨大冲击。她说,丁宝桢不光以身作则、革除旧弊,同时还大刀阔斧地改革吏治,企望从根本上改变四川官场贪污腐化的现象。在四川期间,他打破了从前官吏们论资排辈的选官制度,遴选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官员,这些青年才俊进入官府后,四川官场面貌有所改变,为之后创设成都机器局、振兴尊经书院等具体措施的施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丁文诚公家信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厐思纯感慨,丁宝桢的事迹虽然许多人都写了,但远远不够。现在织金把丁宝桢的事迹拍成电视剧,他认为“这对改变中国人的行为规范和心智,有很重要的作用”。他说,丁宝桢是个伟大的人物,按照清代对他的评价,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第一是廉刚有威,第二个是清节义胆。“我们缅怀先贤,弘扬贵州的历史文化,就要抓住丁宝桢、李端棻等这样的代表人物,因为他们代表了贵州人的形象,体现的是贵州人的精神。”
丁文诚公家信
《清史稿·丁宝桢传》专门提及丁宝桢“修都江堰”的事情,这表明都江堰修治是丁宝桢总督四川的主要业绩之一。王定璋研究认为,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需要大笔经费,而朝廷因为战事频仍把经费摊派到老百姓的头上,丁宝桢据实据理上奏,力争减轻百姓负担。为修治好这个工程,丁宝桢上奏多达11项,每项都是为工程的修治而展开,在修治的过程中虽然走了弯路,但最后还是治好了“水龙”。老百姓为了感激丁宝桢的事迹,修建了丁公祠,以资纪念。
创新施政为民造福
盐政改革,是丁宝桢从山东到四川担任总督后的一大施政亮点。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梁茂林说,贵州人吃盐主要依靠的通道是赤水河。丁宝桢认为原先的盐务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于是出台政策,将“商运商销”改为“官运商销”,目的是让老百姓受惠。为了让政策得到贯彻执行,丁宝桢在扩大、疏浚通道的同时,也争取朝廷的支持,避免官员之间相互掣肘,8年中上奏49个折子,让整个西南地区的盐业管理出现新的局面。
丁宝桢题济南千佛山诗文
梁茂林十分欣赏丁宝桢的盐政改革给贵州带来的益处。他说,作为重要通道的赤水河,也因为改革出现新的气象。之前赤水盐道收税仅几十万两银子,年丁宝桢执行新的盐政以后,收税就达万两银子,最高年份收到万两。庚子赔款,贵州的20万两银子,就是从这个盐道税收里出的,没有加到老百姓身上。原来盐巴0文一斤,新政执行后降到30文一斤,给老百姓带来很大的益处。
牛场屯
清代光绪之前贵州食用川盐、消盐、淮盐等,没有统一的官营、官运或商运,主要依靠民间贸易自行解决,贵州人吃盐十分困难。贵州省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何先龙说,丁宝桢任四川总督后,于光绪三年()改革四川盐政,全力推行官运商销,大利商民,首次切实有效解决了贵州及邻近贵州的云南镇雄、昭通等地吃盐难的历史问题。这其中,丁宝桢堪称一个顶层设计者。
丁宝桢题续修孔庙碑记1
何先龙认为,丁宝桢川盐入黔的盐政改革配套新建、修缮盐道之举,不仅真正有效解决了贵州人民吃盐难的问题,而且大大改善了贵州交通条件,特别是不少边远州县的交通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有效促进了贵州全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丁宝桢十分重视教育。尊经学院成立于同治十三年(),由四川籍洋务派官员薛焕等15人倡议,当时的四川总督吴棠与四川学政张之洞共同策划在成都建成。康文说,担任总督的丁宝桢深知育才、储才的重要性,5次写信给晚清著名经学家、文学家,且入过曾国藩幕府的王闿运,力邀他到四川主持尊经书院。在丁宝桢的支持下,王闿运担任尊经书院山长达8年之久。丁宝桢、王闿运二人对尊经书院,乃至清末四川的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而两人也在改革书院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丁宝桢题续修孔庙碑记
在康文看来,丁宝桢是一个善于向西方先进科技学习的官员,在任职过程中力推改革,展现出一定的先进意识。康文说,丁宝桢在山东、四川就任期间创办机器局,虽然在四川的推进比较困难,但最后还是走上轨道。“古圣制器前民用,舟楫由来济不通。弧矢之利威天下,贵在耀德非兴戎。”就是丁宝桢坚定意志的写照。
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朱松华给丁宝桢的定语是:任四川总督10年,励精图治,以国计民生为重,秉公办事,不畏权贵,将各项改革进行到底。在他的治理下,蜀地风气大变,连同他政见多有分歧的李鸿章在书信中对他都称赞不已。四川总督位列大清九大总督之列,有清一朝管辖地,除四川外,还包括青海、西藏、云南及陕西的一些地方,可见他权力之大,仅次于直隶和两江总督。虽然贵为朝廷重臣,西南地区封疆大吏,但丁宝桢洁身自好,两袖清风,平时俸金多数用于济困助学,日常竟举债度日。
先贤精神承续当代
眼下,反映丁宝桢丰功伟绩的36集电视剧《丁宝桢》已摄制完毕,开播之日拭目以待。史继忠说,研究丁宝桢,利用电视艺术扩大传播范围,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历史人物不是在歌功颂德,而是在于他的所作所为给人们留下了什么,人们在他的事迹当中如何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启发,并且变成实际行动。丁宝桢有一颗为民之心,从织金走出去,不管官大官小,他始终保持最初的信守。他的所作所为,对今天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电视剧《丁宝桢》编剧刘毅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会长、山东历史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刘晓焕数十年来执着于丁宝桢研究,他尤其对丁宝桢创办的山东机器局史料甚为熟悉。他说,山东机器局与中国制造工厂、江南制造局、福建船厂齐名。该局分为九厂:即生铁厂、熟铁厂、机器厂、枪厂、弹厂、电气厂、火药厂、木工厂、泥工厂。生铁厂溶化矿土而铸造材;熟铁厂炼生铁为熟铁;机器厂以熟铁制造机械,除汽机从英国购进外,局中所有机械皆为自制;弹厂每月可生产弹丸94万颗。正是这些努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贵阳学院教师黄江玲在研究中发现,丁宝桢还是黎庶昌的第二伯乐。第一伯乐曾国藩曾纳黎庶昌入其门下,朝夕相处七八年,最后保荐其为直隶州知州。而丁宝桢密荐黎庶昌为外交储备人才,由总理衙门记录在案。黎庶昌被征调为参赞,从此改变人生历程。而丁宝桢密荐黎庶昌之事,鲜为人知。丁宝桢这位伯乐所识拔的“千里马”,在外交战线得显身手,由三等参赞成长为驻日公使,成为独当一面的干济之才。
朱松华发现家风对丁宝桢的修为的影响很大。她说,丁宝桢事业有成,一个原因在于严于律己,同时教子有方,清严家规。他不仅是一个忠君爱国、廉洁奉公的晚清高级官吏,还是一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循循诱导、关爱子女的父亲。他对而立之年考中进士长子丁体常敦敦教诲:做官尽职尽责的要点在于不懈怠推诿,不拖沓,不骄不躁,宽以待人,谦虚谨慎,勤政为民。丁宝桢教育家人及子女以勤俭为己任,杜绝奢侈浪费。他对家人既严格要求,也关爱有加。从家书的片言只语中,可见高官厚禄、严于律己的国家重臣丁宝桢,对家人严厉而不失温和柔情,舐犊情深,跃然纸上。
平远古镇夜景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黄万机从历史文献的角度,肯定了丁宝桢的研究价值和现代意义;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袁愈高从丁宝桢信札透露的信息中,详细解读当年“天津教案”;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郭国庆从文献编校的角度,阐释《丁宝桢全集》的内容、形式和现实意义;丁宝桢第四代侄重孙、丁道衡之子丁小中建议成立一个丁宝桢研究会,把研究的空间打开。
贵州对于丁宝桢的研究在不断推进,顾久给出一条建设性研究路径。他说,现在的研究基本围绕丁宝桢的生世、经历、功绩这几个方面,下一步成立丁宝桢研究会,可从这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丁宝桢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丁宝桢的背景才会显得立体。二是他的交往情况。比如“华家的银子、唐家的顶子”的唐炯、华联辉二人,都是从丁宝桢的幕府里走出来的,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丁宝桢和张之洞都坚持说贵州话,那么他们之间有些什么交情、交往吗?
(本文感谢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学术支持!)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陆青剑
图/织金县委宣传部提供
文字编辑/舒畅
视觉/实习生龚拉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