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逐渐消失的老行当戥dng秤匠

专治白癜风的中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70113/5201013.html
本文内容来长垣县原文化局长自师鸿光先生编著的《远去的背影》一书,该书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讲述了曾在长垣活跃的44种老行当,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俱佳,对研究长垣文化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片均来自网络)

杆秤是以带有星点和锥度的木杆或金属杆为主体,并配有砣(法码)、砣绳和秤盘(或秤钩)的小型衡器。按使用范围和秤量的大小分为戥子、盘称和钩秤三种。

杆秤由第一类杠杆组成,其重心在支点外端,称重时根据被称物的轻重,使砣与砣绳在秤杆上移动以保持平衡,根据平衡时砣绳所对应的秤杆上的星点,即可读出被称物的质量示值。

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自古以来,杆秤就是我国度量衡“三大件(尺斗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衡重的基本量具。

一说杆秤创始应在春秋战国,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另一种说法认为,我国杆秤是直到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才出现的,距今约多年。

在湖南长沙东部楚墓出土的公元前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法码、秤杆、秤盘、系秤重的丝线和提绳等。

汉墓出土的公元前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规格的杆秤砣。年,在陕西省眉县常兴镇尧上村的一座汉代单宫砖墓中发现完整的木质杆秤遗物,其制作时间约在公元前1—公元1世纪。

古代杆秤的发展,长期停留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直到20世纪,杆秤才由传统的绳纽结构,逐渐改变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

年-年,我国对杆秤结构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将原来的木质杆改为金属杆,从而解决了木质杆的计量准确度受气侯影响的问题。

关于该行业所崇拜偶像,有的戥秤匠说是鲁班,有的说是太上老君。更多的说法是范蠡。相传,为越国灭吴雪耻立下头功的范蠡,深信国君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遂在论功行赏时激流勇退,与知心爱人西施跑到齐国下海经商了。几年后,却散尽千金,辗转至陶,并靠操计谋之术把握商机,又成了富可敌国的大亨。而杆秤则是他在经营实践中的意外收获。他用东方人的思维具体形象地阐释杠杆原理,以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为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制造出了十三两为一斤的杆秤。

今天,我们常说的半斤对八两,这是因为大家都熟悉古代十六两为一斤,其实这三两也是范蠡加的。原来,有了杆秤,虽克服了市场估堆交易的陈弊,但不久范蠡又发现了一些奸商以缺斤少两的卑鄙手段损害消费者利益。于是他在原来基础上添了“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将一斤也相应提高到十六两。同时他告诉众人,无论做什么生意,不得少两。少一两算没福气,损二两无功名,缺三两折寿命。这样,奸商们就不敢缺斤少两了。

千百年来,杆秤成为了“国萃”。它制作轻巧、经典,使用也极为便利,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活跃在民间,代代相传。

天地间有杆秤,人们不断赋予秤的文化内涵为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一桩桩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

随着时代发展,一些事物也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而电子秤的普及则预示着杆秤将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民族的符号。

我县的戥秤匠少之又少,目前仅剩南大街王建超一家了。王建超从13岁开始学习戥秤,到现在已经干此行三十多年了。他的戥秤店里挂满了类型不一的杆秤,但是更多的是电子秤之类的商品。他说如今懂这行与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了。作为全县唯一的戥秤店,杆秤的生意并不红火。平常多有零星的商贩来修理、更换破损的部件,来这里购买电子秤的人很多,杆秤基本上无人问津了。

说起杆秤的制作,王师傅拿出了锉刀、钻子等工具,他说传统手工制秤的工序十分繁杂,有多道工序,现在由于材料大多可以机制,所以工序比以前大为简化。

制作杆秤技术是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有偏差。戥秤匠对职业是极为神圣虞城的,从不因制作疏忽而短斤少两。

通常杆秤的制作须经七大道工序:

一、制秤杆。做秤选用的木杆较为挑剔,需选用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的材料,一般选用柞木、栎木、红木等上等的材料。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选后的木料要放在干燥处堆放三个伏天以上才能使用。选用好的木秤经锯、刨、凿处理成笔直长圆柱形木杆。在木杆两端套上金属皮后,将木杆刨至圆滑,再用细砂布打磨光滑,也有的用蓼珠子来回擦拭。

二、划分刻度。用墨斗在秤杆上打出条影线,然后用分度尺划分刻度,刻度的多少常先由秤匠算好,分度尺一划便在秤杆上留下一个均匀的刻度印色。

三、测准星。又称测定盘量。在秤杆上挂好秤盘,然后放上法码校验,不断挪动秤杆上的秤砣,秤杆平衡时,即在“平衡点”上做一个记,表示定盘星已确定,秤杆上的斤两的刻度均须以定盘星进行确定和划分。

四、钻孔打眼。成语“权衡利弊”,就是从做秤来的。权是秤锤,衡是秤杆。一杆秤是否准确,打眼是关键。使用木质用的“雷公钻”打眼,一杆秤杆往往有数十、上百个星眼。一杆秤上有多少星,便需多少眼。一根承受15公斤的秤要钻近个眼,星眼大小须均匀,且不偏不斜。钻孔打眼时需要认真、专注,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留神,用力过猛,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五、敲星点。杆秤匠用一把极为精致的锉刀对着记号打眼,先将细小的铝丝插入星眼,再用锉刀锉断,秤杆上便留下一个星点,重复以上动作,直至把秤杆上的星点全部敲完,这道程序很需耐心,稍有不注意就会戳穿木杆而报废。星点的排列结构也成了各秤匠之间辩认自己产品的标志。以往是把水银抹入眼中,便成了星点,这样省事。但因为水银有毒性,后来就被禁止使用。

六、上色刷漆。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上色刷漆之前,必须先用粗砂纸打磨,再用细砂纸沾水打磨,直至打有星点的秤杆滑溜。如今,使用红木制作的杆秤无需上漆,只需磨上一层油,提高色泽及光滑度即可。秤的颜色全凭客户的喜好决定,需要青黑色秤杆的,用五倍子、青矾、捏碎沾水后涂抹,喜欢红褐色的用泡过的红茶渣,石灰搓揉抛光。

七、检测。将早已打制好的秤盘、秤钩装上秤杆,挂好秤砣,再次用法码对其进行检测。

著名诗人舒婷用“时光之笛”来形容杆秤。虽然杆秤传承了三千年的文化,但终将被时光所拉下,给我们留下的将是悠远的笛声。

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92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