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公益抗白无止境 http://nb.ifeng.com/a/20190521/7468801_0.shtml
年10月15日,四川省岳池县顾县镇街头,83岁的老人李秀堂用“公平秤”为买卖双方称重,收取一点劳务费用。20多年前,李秀堂为了不给子女增加负担,买了一把能称重几百斤的杆秤,去山上砍了一根抬重的木棍,就开始在周围乡里的集市出摊了。
如今,李秀堂生意一天不如一天,但让她自豪的是,她用自己的坚守维护着公平的交易,让缺斤短两无处遁形,成为了公平的代名词。“就是图个乐呵呗,有人来用秤,看着给点,当作零花钱就行了。”老人说,最好的时候在90年代,那个时候电子秤还没有普及,乡亲们对公平秤出于信任,她一天的收入一度达到过30多元。
公平秤最早是由借秤演变而来,在很久以前,由于秤还不是很普及,而各种交易又离不开秤,所以大家都去借秤来称交易的货物,借的人多了就收取租金,由于称秤的人只收租金,买卖双方都不认识,不多称也不少称,所以被称呼为‘公平秤’。
20多年前李堂秀老伴去世后生活比以前更艰难了,于是她扛起一把大秤和一根木棒穿梭在顾县镇,悦来镇,苟角镇等地的各粮食市场干起来公平秤的行业,凭借着老奶奶的城信,公平,公正,善良等优点在业内受到众多好评。
奶奶每天天还不亮就要背着一把大称一根木棒步行三四十公里路在周边乡镇粮食市场去帮人称秤,由最早称一次秤几分钱,到后来九十年代的一角两角再到现在收取五角钱一次,九十年代老奶奶生意最好的一天可以挣到30多元钱。
“现在一个月能挣30就不错了,不过这都已经不重要了,我坚守的是一种信任和公平。”李秀堂老人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平秤终究要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对公平诚信的追求,却永远无止境。更多百姓故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