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携小女从湖州衣裳街走过,被一糖画摊吸引了目光。
只见一位六七十岁的老艺人手持糖浆勺,在铁板上轻盈地来回拉画,片刻工夫美丽的花卉、可爱的动物便在手下栩栩如生。
精妙高超的技艺让小朋友目不转睛,而笔者在惊叹之余也是醉了,沉浸在儿时记忆的回归中。
还有什么比街头巷尾的手艺人,更能拉近我们与岁月的距离?然而现实情况是,如果说糖画还能偶然一见的话,炭画、剪纸、木雕、竹编、箍桶等更多湖州传统老手艺,已经在湖州人的视线中渐行渐远难觅踪迹。
比如从上世纪50年代,湖城就出现了画炭画的摊子,这门民间艺术曾经是老一辈湖州人的时尚消费,而今可供盘点的从业者顶多不过两三个了。
再比如前几年在湖州老街上摆摊的箍桶匠胥阿林和做秤匠潘新权,现在也已经不知所踪了。
笔者和做秤人潘新权有过几面之缘。尤记得潘新权曾说过,现在买秤的只有两类人,除了少数流动摊贩会来购买杆秤,也就剩搬迁新房的市民为了“称心如意”的寓意而来购买了,一个月下来赚不到元,连生活都难以维持。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了民众生活方式以及观念的嬗变,传统老手艺正逐渐与时代脱轨,另一方面由于手艺人年纪都大了,加之传统手艺成不了谋生手段后继乏人,老手艺没落甚至走向消亡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现在没人修伞了,用坏了伞只能无奈丢弃”“奶奶走的时候仅留下了一张小的遗照,照相馆没法放大,印象中原本衣裳街有个炭画师,但现在都不知道去哪儿了”“寂静的午后,手艺人‘削刀磨剪刀’悠长的吆喝声,近年来再也没有听到过”……
实际上,笔者周边不少人都有同感:老手艺不仅是为了缅怀逝去的时光,每当家里有坏掉的伞、生锈的刀具或是需要缝补的衣服,老手艺就能派上用场。
不可否认,老手艺在老湖州人心中仍有着一席之地。湖州小市巷有位老人做梅花饺做了近20年,现在仍坚持每天出摊,生意很不错,很多追捧这个小摊的食客,给出的理由就是这儿能尝到童年的味道。
而面对日渐式微的老手艺,笔者觉得挺可惜,在笔者看来,老手艺的衰亡有着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要它“起死回生”,老街就是一个不错的载体。
衣裳街和小西街就是湖州两条有名的老街。笔者觉得,老街除了凹凸的青石板、粉墙、黛瓦、翘角、飞檐等元素外,又怎能少了能引发湖州人集体怀旧的老手艺呢。
但寸土寸金的商铺,手艺人是租不起的,那么,可不可以让出一小块地,给手艺人展示炭画、剪纸、木雕、竹编、箍桶等传统手工艺,让老街成为老手艺公益性的栖身之所。
另一方面,鉴于多数中小学生对老手艺的存在一无所知,建议将传统手艺搬进课堂,宣传传统文化,让文化传承意识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
时光总是匆匆往前走,告别的时候连再见也来不及说。那么,你呢,对老手艺,对旧时光是否也有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