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杆秤匠精打细磨一杆秤

     点击上方蓝字   自古以来,杆秤就是我国度量衡——尺、斗、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重的基本量具。相传,杆秤的发明人是春秋时期助越王勾践灭吴的大智者范蠡,后世称他为陶朱公。这样算来,杆秤已经有年左右的历史了。

杆秤匠人的祖传技艺

  以前,我们身边并不缺少杆秤匠人,而作为一种衡器,每家每户都会备上一两杆大小不一的杆秤。但电子秤的普遍使用使得杆秤退出市场,杆秤制作这门手艺也快要在时光的打磨中消失了。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多方找寻,我们找到了刘庆文——赵县沟岸村一位杆秤匠人。

  刘庆文曾经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杆秤匠。他今年61岁,人长得高高大大,说话面带三分笑,透着昔日买卖人的精明与和气。刘庆文20岁上就跟父亲刘福科当学徒,学做杆秤也学卖秤。市场没有放开那会儿,他经常骑车驮着百十来斤的杆秤走村串户偷着去卖,常去的地方有元氏、栾城和赞皇,最远到过山西昔阳。

  刘庆文祖辈上就是靠做杆秤维生的,这门手艺传到他手里已经是第三代了。从20岁起,他就开始与秤杆、秤砣打交道。那时候,父亲白天到生产队种地,晚上偷着做杆秤,既不耽误地里的活儿,自己也能靠手艺挣口饭吃。那时刘家做出的成品杆秤有斤、斤、斤和斤等称猪的大秤,斤的大秤一杆能卖七八十元;也有50斤、20斤、15斤和10斤等家庭称重的小秤。“我爹还做过中药铺称贵重药材的戥子呢!”刘庆文常常给父亲做秤打打下手:父亲像铁匠一样打秤叨、秤钩、秤环,刘庆文就拉风箱烧火;父亲做好秤杆,眼明手快的刘庆文就钻眼、钉星……父子俩连明彻夜地熬一宿能做出十来杆秤。父亲很喜欢他,看他心灵手巧、腿脚勤快,就有心把手艺传给他,就这样父亲一边做一边教他。

  寒来暑往,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地过着。跟着父亲卖秤的日子长了,刘庆文觉得父亲太累,就联系上元氏县一位卖杆秤的同龄人,二人做伴到赞皇县去卖秤,让父亲专心在家里做秤。那时候,他常常是一辆加重自行车驮上百十来斤的杆秤就上路了。“山路又陡又不平,上山时死命地蹬,下山时自行车的闸不灵,还要靠脚蹭着车轮来减速,一趟下来累个半死。”刘庆文说,一百来斤的杆秤走村串户要十来天才能卖完,晚上就借宿在山民家里。

制作杆秤的虔诚匠心

  在刘庆文简陋的工作间里,四面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杆秤。工作台上,摆放着手推刨、手钻、铁砧子、砂轮、秤钩、叨口等做秤的工具。“这些都是俺爹留下来的,有的工具已经传承了好几辈了。”

  刘庆文说,做一杆秤要先选材,然后刨圆,之后还要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等等。原本粗糙的一根木头在刘庆文手中渐渐变成笔直光滑的秤杆,待校验好刻度钉上秤花,一根秤杆就算基本完工了。

  做秤的秤杆选料极为考究,结实耐用、不易变形的木材才是匠人眼里上等的材料。在刘庆文眼里,楠木最好,其次就是枣木和杏木。“选用这样的材料,做出的秤杆才能不走形、不崩裂,而且买卖人不管晴天下雨都可以用。”刘家现在还保存着一杆楠木老秤,这杆秤出自刘庆文父亲之手,一直没舍得卖,留作自家用,现在又成了一件纪念品。

  一杆秤看似平常,可是工序复杂,有的甚至需要上百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刘庆文为我们演示了制作杆秤的几个主要工序。定叨口,也就是经过测量,在秤杆上打出三个垂直的孔,用来安装秤盘、秤钩和两个提绳。叨口定完之后,秤杆两头需要包铜皮。接着便要确定零刻度,以零刻度为标准,进而划分出其它刻度。校秤之后,就要开始钉秤星了。钉星花首先需要用两脚规测量并标出刻度,之后按照标记用手工钻钻出每一个刻度,再在钻洞中以细铜丝嵌插而后割断、锤实,我们平常看到杆秤上闪闪发亮的圆点就是在钻洞中嵌进去的铜丝的光芒。钉完星花之后,这杆秤基本上就做好了。为了让秤杆更加光滑、圆润、美观,还需要稍加打磨。

  “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不能有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出现了偏差。其实,做杆秤就是在做良心。”刘庆文说,杆秤匠对他们从事的这个行当很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

  市场放开后,杆秤需求量大增。年,刘庆文办理了执照,卖秤也由“地下”走到“地上”,可以光明正大地赶赵县集了。赵县大集距离沟岸村30多里地,每逢赶集,刘庆文总是早上六点半起床,八点准时来到集上。“那时候,赶赵县集卖秤的只有三家,另外两家一家是焦家庄的、一家为大琉璃的,卖秤的摊点固定在东马道。”刘庆文驮来的杆秤,每次赶集都卖得一杆不剩。

  “到我赶赵县集开始卖秤的时候,已经有了卖半成品原料的,到赞皇县就能买到一头粗一头细的秤杆原料;河南还有专门制作各种提毫和抬毫的;邻村贾吕村的铸造厂可以订做各种不同重量的秤砣。”半成品的出现,减轻了刘庆文不少劳动强度。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一晃,刘庆文也在做秤卖秤的日子里变老。此时,一种新的称量工具出现了,仿佛是一夜之间,人们不再使用杆秤了,无论行商还是坐商纷纷用上更加便于交易的电子秤。这让做了一辈子杆秤的刘庆文心中有些怅然。当他发现杆秤已经不能维持生计之后,也只能无奈地接受了这一现实。从此,他把杆秤制作当做是一门业余爱好,而他制作的杆秤正在悄悄走进收藏品的行列。

  刘庆文边打磨秤杆边念叨:“现在懂这行和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这门老手艺也快要在打磨中消失了。”刘庆文了解到,在陕西省,传统杆秤制作技艺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现在的坚守,也是想为这门古老的技艺要个名分。他认为,杆秤申遗后就可以继续延续杆秤的生命,否则传承了几千年的技艺将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消失。

小小杆秤的东方智慧

  相传,在大约年前,古代商人的圣祖陶朱公为了交易的公平公正,利用杠杆原理发明制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杆可以准确测定物体重量的杆秤。陶朱公在确保杆秤计量功能的同时,还赋予杆秤深厚的道德内涵。

  陶朱公发明的杆秤是十六进位制,十六钱等于一两,十六两为一斤。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十两一斤。秤砣叫做权,秤杆叫做衡。我们常说的“权衡”一词便是由此而来。

  杆秤最里面的三颗星叫定盘星,代表的是福禄寿;秤上十六颗准星,从里面往外数第七颗表示北斗星,天上北斗七星中间的那颗星叫权星,意谓人们在使用秤的时候要讲究天地良心,不要缺斤短两,缺斤短两会折福折寿。所以,民间就有“秤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的说法。

  陶朱公发明的杆秤,除了体现交易公平外,还警示商人经商必须讲道德,不能赚昧心钱。直到今天,中国人在做人做事方面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忘了心中要有一杆秤”。

  “天地之间有杆秤”。我国做杆秤的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小小杆秤集中体现了东方人的文明智慧,也凝结了大量民间的精巧工艺技术,蕴含着丰富的专业知识,至今仍然具有特殊的科学工艺、历史人文和社会学研究价值。

开栏话:

  走街串巷修锅碗瓢盆的老伯,专门为人做衣服的裁缝,扛着一条长板凳磨剪子戗菜刀的师傅……如今,新生事物频繁更迭,记忆中从事这些老行当的手艺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高科技、工业生产做主导的年代,这些老手艺似乎难有存在的空间。在许多传统手工技艺渐渐消失的今天,在重塑工匠精神的当下,“守?艺”栏目走进城市与乡村的角落,寻找那些传统的手艺、手艺人,为仍然精致的传统,为依然不变的匠心,留下精彩的记录。

  千百年来,杆秤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杆秤制作成为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手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称量工具逐步取代了杆秤,杆秤便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如今,杆秤制作这门传统手艺已经很少有人掌握了,但在赵县有一位乡村杆秤匠还在坚持手工制作杆秤,坚守着这门古老的手艺。

今天石家庄日报发文《乡村杆秤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8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