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时化解10年家庭积怨看这位人民调解

「本文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刘跃新。本社记者邵春雷/摄

记者

邵春雷

责编

王蓉

正文共个字,预计阅读需10分钟▼

“调解没有轰轰烈烈,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小事和家长里短。”曾被司法部评为人民调解专家的刘跃新这样说道。

刘跃新是北京市西城区人民调解员协会的会长,也是西城区月坛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已有33年。

33年来,他兢兢业业、扎根基层,不断在调解中总结、在调解中学习,最终由一名普通调解员,成长为人民调解专家。

他不仅把自己的调解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同时还带动和激励了一大批基层人民调解员从事这项光荣的事业,获得了领导、同事,特别是当事人的广泛好评。

从调解案例中不断总结学习

年,刘跃新来到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司法所工作,担任司法助理员。那时,他开始接触人民调解工作。

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发生在街坊邻里或家庭内部的一些鸡毛蒜皮的纠纷,很少引起专业法律人士的重视。然而这些小事情,一旦处理不好又容易埋下巨大隐患,甚至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而当时的人民调解工作还未健全,在社会上调解工作发挥的作用很有限。

在日后,他开始把自己主要的精力放在人民调解工作上。

在刚接触人民调解工作不久,刘跃新就调解了一起时至今日仍然记忆深刻的案件。

上世纪80年代末,辖区内有一居民与施工单位发生了一起人身伤害纠纷案。当时一栋居民楼正在施工,施工单位对整栋楼进行加固改造,但是由于冬天下雪结冰,施工队无法施工只能暂停。因为楼还未完全修复完工,脚手架并未拆除,施工队准备等着来年开春接着干。

有一天,该栋楼的一居民来到社区称,她被脚手架上面掉下来的东西砸中了头部,并要求施工方赔偿。因未与施工队谈拢赔偿条件想让社区出面调解。

刘跃新在接到调解任务后得知,在该居民称被脚手架坠落物体砸中头部后,施工队也积极配合,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医院没有在该居民的头部以及身上查出有任何被砸的痕迹。

但该居民总是说不舒服,要求施工队对她进行赔偿,而且赔偿数额较高。

刘跃新回忆,他凭直观感觉当时这个纠纷并不复杂,认为是该居民可能想借题发挥,要点补偿。在调解时,无形当中他对该居民的批评就稍微多了一点。

而这样一来,该居民觉得刘跃新对施工队有所偏袒,很不高兴,调解失败。最终,该案还是走到了法院。但法院审理后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该居民被坠落的物体砸伤,官司也没打赢。

但刘跃新却对自己进行了反思。从那件事开始,他察觉到该居民之所以对他的调解不满意,是因为他起初的态度太过明显,让其难以接受,给人的感觉他是在偏袒施工队。

此后,他就慢慢形成了把自己置身于完全中间立场的思维模式,避免先入为主。这样一来,调解双方的当事人也就产生了完全信任调解人的心理效应。

刘跃新说,好多调解员在初次接触纠纷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就主观带入:通过当事人的陈述,脑子里就打一个问号或者下个结论,这方当事人可能有点不讲理,那方当事人可能有点耍无赖。他认为,如果有这种想法,在调解过程中就很难做到关系平衡。很容易让一方当事人产生不信任感。

“调解就应该是完全客观中立的。”这也是他通过上述事件之后总结出来的一种调解方法与技巧。

在后来几十年的调解生涯中,他一直遵循着这种观念。成功调解了各种疑难复杂案例,并受到当事人认可与好评。

3小时化解10年积怨

通过几年直面基层群众的各类纠纷,刘跃新不但掌握了民情民意,还了解了各类人士、各种纠纷的发生特点和问题症结,也提高了心理学、法学方面的造诣,在处理一些疑难纠纷上更加游刃有余。

年前后,他参与调解的一起兄弟姐妹四人因遗产分配问题产生家庭矛盾的案件,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他说,这起案件的调解也是其职业生涯中比较满意的一次。

这起案件中,一家兄弟姐妹四人,因父亲去世留下的财产分配问题,闹得很不愉快。10年的时间里,兄弟姐妹四人相互不搭理。父亲在生前将遗产都留在了一间小屋里,由于兄弟姐妹四人互不信任,小屋被上了四把锁。

但问题总得解决,兄妹四人也多次咨询律师,都由于种种原因而搁置。最后,社区在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让刘跃新为他们进行调解。

刘跃新到他们家了解到,兄弟姐妹四人虽然都互有戒心,但他们还是渴望这个事情能够尽快解决。随后,刘跃新通过聊天、谈话等方式了解每个人的诉求。在掌握了情况后,他决定做一个粗线条的分配处理。

“所谓的粗线条就是抓阄。”刘跃新说。

四兄妹在琢磨了好一会儿后,感觉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最后都同意了刘跃新的建议。随后,刘跃新又找来了两位见证人,并让四兄妹把小屋门打开,把所有的财产全搬到院子里去。

刘跃新回忆,打开门后发现,小屋子里满满当当堆放着各种古老的红木家具和瓷器花瓶等一些“老物件”。由于放置遗产的小屋子长时间没有开过门,有很多具有一定价值的书籍纸张都已开始老化腐蚀,如果再不及时打开屋门,有可能带来巨大损失。

由于屋子里的遗产比较珍贵,刘跃新怕损坏了物品,几个人小心翼翼地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才将堆放在屋里的遗产全部搬到院里。

之后,刘跃新又与见证人一起统一按照大小件搭配分出4堆,然后编上4个号码让四兄妹进院抓阄。抓完阄之后,四兄妹每人对着自己的号顺利领走了各自的遗产。在将遗产分配完以后,四兄妹之间10年的隔阂也烟消云散。

刘跃新介绍,该案看似简单的财产分割,却难在很多遗产都是文物。如果四兄妹不走调解这条路,而是到法院进行诉讼,就会涉及大量鉴定等工作,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一旦闹上法庭,兄妹之间的感情就彻底破裂,对于家庭而言也未必是好事。

而通过调解,他采用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用3个小时就化解了10年的积怨。

刘跃新说:“诸如类似的调解,这么多年来已经举不胜举。”

把调解经验总结出来分享给更多人

多年的调解工作让刘跃新逐渐摸索出一系列的调解技巧,成功解决了多种类型的复杂矛盾纠纷。随着知名度的上升,来找刘跃新做调解的当事人也络绎不绝。这让刘跃新颇为担忧。

他认为,目前老百姓所遇到的纠纷和矛盾中,真正需要打官司的很少。很多的案件,都是由鸡毛蒜皮和家长里短的小事情引发的。只要及时化解这种矛盾,就能节约很多司法资源。但这需要有大量的调解人员冲在一线。

他说:“我自己的调解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要将我这么多年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传给更多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调解工作中来。”为此,他开始由调解员向着培训调解员的角色转换。

近年来,他把宝贵的调解经验给身边的调解员进行讲解,许多人因此热爱参与调解工作,营造了非常好的工作氛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据统计,从年至今,刘跃新在全国各地进行的讲座和培训已接近场次。

北京市西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消费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李智曾多次听过刘跃新的培训课。“刘跃新不仅人好,而且在调解工作中有水平、方法多、思路广,许多疑难案件到了他那里都能迎刃而解。”李智说道,“他在授课过程中,给大家分享的一些经典案例都很实用,非常具有实战性。”

李智回忆,他曾采用了刘跃新传授的方法成功调解一件纠纷。年,一位女士到一饭店就餐。期间,去上厕所时,由于昏暗地滑,该女士不小心摔了一跤。摔跤后,该女士疼痛难忍,最后拨打了,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医院检查,该女士右脚趾骨骨折,无法去单位正常上班。在病休期间,公司也没能正常支付该女士工资,该女士遭受了损失,遂要求饭店予以赔偿。

李智在接手该案后,感觉很为难。李智回忆,当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保法”)刚刚实施一年。该法规定了赔偿权这一条款,但并没有作出如何赔付的相关具体规定。而全国的法院判决案例中,也没能查到类似的案例可借鉴。

“那么这样的案例怎么办?”李智向刘跃新求援,请教他如何处理类似的案件。最后经过刘跃新的细心指导,该案顺利调解,当事双方都比较满意。

李智还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近年来,刘跃新在繁忙的调解工作之余,不仅经常到全国各地讲座和开展培训,而且笔耕不辍,经常在许多刊物上发表一些与调解有关的理论文章,并撰写了多篇专题调研报告。

另外,刘跃新还先后著有《天地之间有杆秤》《购房要领》《诉讼实务》《老年维权》等多部普法丛书。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活跃在各类人民调解类电视荧屏上,时常和知名的律界大咖、法学专家并肩而坐,共同为当事人化解矛盾、指点迷津,并深得当事人信任、深受观众喜爱。截至目前,他仅在全国各地、各级广电系统法制栏目中,作为嘉宾参与过的调解工作就达场次。

年6月1日,刘跃新被司法部选聘为人民调解专家,并参加了颁证仪式。

在刘跃新的办公室里,墙面上挂着各种绶带和锦旗,这些绶带与锦旗记录了他从年到年间所获得的荣誉。刘跃新对于这些显得很淡然,他认为自己做调解工作,就是在做一件善事。他说:“实实在在地把善事做好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93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