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故事装着王万五正的篮子

装着“王万五正”的篮子

的故事

我曾经听说过“一杆秤上的故事”,说秤钩代表的是天上月牙,而秤杆上十六金星分别寓意北斗七星、南勺六星、人间福禄寿三星。目的是为了告诫使用者: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去赚黑心钱。并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会折损‘阳寿’!”

但我从未听说过一个篮子上也有哲理故事,这天志云叔却为我们领读者和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篮子上含有的人生哲理。

吕志云,一个退伍老战士,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服现役八年,辗转海军三个舰队,入伍是东海舰队,年下半年编入北海舰队,年还是“抗美援越”时,择优调入南海舰队。当兵八年,荣立三等功1次,评为二级技术能手1次,一级技术能手4次。连续四年被评为“五好战士”。最自豪的是,年全军大比武,凭实力层层比拼至北海舰队。军营岁月,志云叔无怨无悔。部队退役返乡成家后,换了很多的工种,开过拖拉机,干过钳工活,当过水电工,参与建设了丰潭水电站,后来在新山农建厂工作。近年来,他和另一位吕氏族人吕志尧,同样八十高龄的吕家“志”字辈老人,不遗余力地走访嵊州、甘霖、上虞、义乌、东阳的吕氏后人,历时十多年,重新修缮续订了“吕氏家谱”。在我的印象中,志云叔的脑海中满是故事:“横路廊的故事”、“食月狗洞的故事”、“规叔公墓葬的故事”等等。今天让我们来听听他讲的一个我们闻所未闻的篮子上的人生哲理故事——

年12月,已是农历鼠年的尾巴了,由于继续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需要,政府提倡留嵊过年,鹿门讲坛领读者们决定举办一期以“留嵊过年”为主题,“插梅清供”的鹿门游学活动。我就想把一个老式篮子拿出来用来装红梅枝条。在鹿门书院里,志云叔一看到这个篮子,马上问我:“大江,这个篮子你从哪里来的?你怎么会有这个篮子?”我大吃一惊:“志云叔,这个篮子有什么不正常吗?”志云叔只是继续问我篮子的来历,我便一五一十地告诉他:

那是前年夏天,我去原南山区(现在的贵门乡)一个偏僻的山村,那里有个老房子,需要翻建,走访时只有一个老奶奶住着,房子已经破败不堪,当时她的子女出资为她翻建一间房子,改善她的住房条件。在破房子里,我看到了这个篮子,正被老人从挂着的板壁上拿下来,她说:“老物什,没处放,不要了。”但我看到这个篮子很象越剧《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篮子,于是我就试探性地询问老奶奶:“这个篮子你可不可以卖给我?”老奶奶说:“可以呀,你拿去吧,算50元钱。”我仔细地看看这个篮子,觉得做工非常精美,50元钱肯定是不够的,旁边一个负责拆房子的中年人也说:“这个篮子编起来一个篾匠3工是不够的,我做中间人,给老奶奶元钱吧。”我答应了,于是就给老奶奶元钱买了下来。老奶奶非常开心:“破篮子值元,你拿去吧。”当时,老奶奶也没有给我讲这个篮子上的故事,可能是上辈人遗留给她的,也没人给她讲过篮子的特点。

知道了篮子的来历,志云叔才开始给我讲篮子上的不一样之处,他先卖了个关子:“大江,你仔细看看,篮子上有四个字,你找找看在哪里?什么字?”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几次,都没有发现什么字。在我的想象中也许有“某某某制”或“某某某有”的字,但也始终没有找到。志云叔又为我指出字所在的地方,再让我辨认什么字。这时我才发现篮子上确实有字,而且还可以清晰辨认,只是古人把四个字藏在了篮子侧面的装饰图上,使用不同颜色的竹蔑编织起来的,非常巧妙,四个字分别是“王、卐、五、正”。此时我的脑子已经完全错愕,志云叔咋知道这么多呢?他的阅历真的非常丰富哦。

志云叔说:“现在这种篮子留世保存完整已经非常少了,据我所知,会编这个篮子的人已经没有了,这个篮子,不仅仅是戏文中黛玉葬花的篮子,也不仅仅编织精美,它是有非常深奥的人生哲理的。”于是,他一字一字地为我讲解。

这个是“王”字,三横一竖即表示天地人的贯通,能够让人和天地自然和谐的人称之为王。也可作“士”,是能够独立行事的人,后加一横,表示“王”在“士”之上。“王”字又是能避邪的。

这是个“卐”字,是古代佛教的吉祥标志,显现金光,如来佛胸前有“卐字。中国唐代女皇武则天,定音为“万”,所以也写作“万”,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万德圆满之意”、“万事如意之意”。

这是个“五”字,古人知道有金木水火土,而后造此字,也有五行不缺的意思。另有五谷、五金、五官、五彩、五帝、五岳、五脏、五音、五星、五粮、五律、五声、五伦等等称呼。“一五一十”代表从头到尾,源源本本,没有遗留。

这是个“正”字,是正派、正直、公正,也是正好、不偏的意思,寓意做人要端正。“正在”表示进行中,代表着延续。

听完志云叔的讲解,我觉得这几乎是世界上最好的四个汉字,包含了社会家庭诸多方面的人生哲理。拥有这个篮子的人需要时刻保持“王万五正”的本质特色,也是确保家族事业兴旺的前提。

志云叔又说,我知道我们南山还有一个老篾匠,目前他的手艺算精湛了,年岁也大了,有空时我和你去访访他,听他讲讲篮子的故事。

隔了三天,我和志云叔,还有雅安的村民吕洪南一起到老南山区平山乡周村村,访问了一个老篾匠,他叫张樟贵,已经82岁了。他仔细端详这个篮子后,表示也没有编过这种篮子,目前会编的人肯定没有了,他的师傅会编,但已经去世30多年了。张樟贵师傅毕竟是一个老篾匠了,他又为我们讲解了另一个篮子的故事。

清乾隆年间,东阳李宅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要出嫁,需要定制一套漆篮,又称套篮,可分为五层,能一层一层拆卸,层层相套,叠在一起,环环相扣,非常严密。这大户主人打听到了一个东阳本地的篾匠,先邀到家中商谈。户主说明了情况,指定要做一套当时工艺最好的漆篮。老篾匠说:“一套最好的漆篮需要70工,还要待茶待饭待点心。”户主微微一笑::“可以,但是明天想让你先编一个小畚斗。”老篾匠说:“小畚斗一天编好,明早即来,夜饭前编好。”

第二天,老篾匠便到户主家吃早饭,吃完便去竹山寻竹。最好的竹是三年竹,大小适中,颜色中黄,从竹山回来便开始劈竹削篾,整整一天,刚好到晚饭时编好了。

那天,户主也邀到了六位好友,加上自己和老篾匠,刚好八仙桌一桌。夜饭菜非常丰盛,金华火腿、盐卤豆腐、豆腐皮、五香豆腐干,荤素菜肴样样齐全。酒盅已摆好,但是将要斟酒时发现,锡壶瓶不见了。

家人们东找西找都没找到,菜也摆好,客人在桌边等,户主一筹莫展,只好想用其他东西代替一下。这时老篾匠就说:“用这个小畚斗去舀酒吧,小畚斗有四个角,外面是两个尖角,可以用来往酒盅斟酒。”见老篾匠如此说,户主便吩咐家人用小畚斗去盛酒。盛来后,小畚斗下面用一本书一垫,桌子上并没有一点酒渗出。客人们顿时无比惊讶,用竹篾编成还能如此的严丝合缝?

在这里我补充一下酒的渗透能力,我一直买一些小酒坛来装金樱子酒。那天买了20个,我先用水试了一遍,没有发现一个渗漏的,但等装上酒后,其中一个小酒坛底下非常潮湿,拿起来一看,有酒从一个肉眼无法发现的砂洞中渗出。于是我把酒倒回大酒坛,小酒瓶就顺手丢弃在鱼池边的一个角落里。过了一年再去拿来装水,没有漏。但盛酒后依然渗漏。可见酒的渗透力量不知要比水强多少倍了。

户主见篾匠编的小畚斗能盛酒而不漏,知道自己碰到好师傅了,第二天便叫老篾匠开始编套篮了。这种套篮都是用非常薄、非常匀均的竹篾编成的,用篾编里外两层、上下五层,套在一起,用于给大小姐闺房送饭菜而不会冷却。编套篮时包边的藤叫白藤,也叫广藤,是从广东衍生过来的植物藤,非常坚韧耐用。

于是整整四十六天,师徒二人,徒弟负责削粗篾,师傅负责细编,编成了一个套篮。计算工时,师傅做一天算一工,徒弟做一天只算半工。套篮编成后,户主大喜过望,并不轻易示人,平时都是当宝一样珍藏着,就等小姐出嫁时作嫁妆。

大家也许有疑问,漆篮编成后是用生漆油漆过的,也许可以做到严丝合缝,但老篾匠编小畚斗并没有过漆,为什么也能盛酒?原来在户主叫老篾匠来商谈当天夜里,老篾匠就觉得户主在试探他的手艺,当天晚上便叫徒弟煨了两个红姜芋艿,要求外熟内生,编小畚斗时老篾匠是一边编一边用芋艿擦的,不过芋艿也只擦在小畚斗的夹层中,小畚斗外表面是看不出擦过的。等编好后,夹层里的芋艿浆已经硬了,与竹篾丝紧紧粘在一起,所以盛酒时并不会漏出来。这个秘密是老篾匠的徒弟也不知道的。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一个竹编的篮子上有这么多故事,我知道了人生需要“王万五正”的宽广格局,我也知道了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是相当可贵的。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也需要这种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才有灿烂人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283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