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品牌联盟
作者
消费界记者报道
消费界
导读:
年11月,国产高端护肤品牌林清轩,完成A轮数亿元融资,领头方为海纳亚洲创投基金SIG,头头是道基金、碧桂园创投等机构跟投。
据悉,林清轩此轮融资,将主要应用于科研生产基地的打造和品牌力的建设。
近日,消费界记者独家专访了林清轩的创始人孙来春先生,对走出至暗时刻的一些细节以及如何打造高端品牌、拥抱数字化、新零售等问题,孙来春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从目前的结果看来,拥抱数字化和推进线上直播业务这两步棋,林清轩都走对了。疫情之下的林清轩不但没被击垮,反而探索出新的增长方式。曾经的至暗时刻,回首看来倒有些“天将降大任”的意味。
双十一期间,林清轩天猫官方旗舰店的预售订单量同比增长%,明星单品山茶花润肤油3.0预售订单更是高达5万单。而年初还身处至暗时刻下的林清轩,完成了这场盛大的自救,也为其他国货品牌未来的定位和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
中国人能否做出本土的高端化妆品品牌?年成立的林清轩,通过不断探索甚至在死亡的边缘徘徊,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初步肯定的答案。
以下内容整理自消费界与林清轩创始人孙来春先生的对话:
·品牌如何打动资本?·
问:林清轩03年成立,做了很多积淀,在去年的11月完成A轮融资,为什么选择在那个时候接受融资呢?
孙来春:这是头一回有人问为什么选择那时候啊。以前从来不想融资的,对,觉得没想明白,我为什么要融资啊,我们自己的现金流,利润都还不错。之所以选择融资,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去年这个疫情。
原来现金流很好,突然一下子没现金流了。只有现金往外流,它不往里流了。这种情况大概持续了一个多礼拜,被疫情吓住了。面对疫情,“要不要融资”这个疑问最终被击破了,还是要融资,而且要做一个公众型的公司。
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我们单单靠股东自己本身显得有点单薄。然后就就算是对融资这件事儿持了一个开放的态度。结果后来又是我们在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业绩其实没受什么影响,又活过来了,活过来之后,盈利情况,利润情况都不错,也受到资本方的认可。
经过了这个立项,要融资还得去跟投资人接洽。其实二三月份投的人都不敢出门儿,到了6月份左右投资人才陆陆续续的出场。6月份谈到这个9月份左右就定下来了,然后有些细节敲定之后就是官宣了。
实际上就是疫情促使我们重新去思考,一个企业资金的来源情况。后来我们发现这件事,过去有点保守了,而且突然意识到今年的投资市场也很活跃,虽然有疫情,但咱们国家抗疫很成功。
我们化妆品行业去年一年大概是54起投资案例,发生在中国的就有52起,有两起发生在北美。可见咱们国家抗疫实力也无形当中给这些投资人也好,品牌也好,带来了巨大的保障。
问:本轮的投资机构也都很有特点,他们看好的是林清轩哪些方面?最终打动他们的是什么?
孙来春:我觉得实际上,开始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谁。你觉得你自己可好了,但投资人他有一杆秤,他有一套标准来衡量一个行业,一个赛道好不好。
这一年看下来,我发现了护肤品行业的3点魅力。护肤品可以抗经济周期,护肤品可以抗诸多的不确定性。有一件事儿可以确定,带了口罩之后,口红可以不擦,但是得擦一些护肤品。
实际上在这个行业,随着人均GDP超过1万美金之后,护肤品的增长幅度非常快。既然可以抗周期抗疫情还能抗经济下滑,还是快速增长,自然而然的就成了投资人比较喜欢的一个赛道。
在这当中,完美日记、花西子都做的挺好,珀莱雅做大众护肤品也做的挺好。
投资人宏观上看中中国未来的经济应该没问题,看好中国。回到行业这个维度来看,护肤品的行业属于新消费,特别是中国品牌又是一个增长点,国潮概念。
看到微观,中国护肤品化妆品行业很大,但是没有一个高端护肤品,高端护肤品都是被欧美日韩品牌占领,林清轩算是小荷初露尖尖角,有一点儿像是代表中国的高端护肤品的可能性,我们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跟投资人聊下来,普遍看好的是,林清轩会不会成为第一个中国本土的高端护肤品呢?带着这个期待,投了林清轩。
·逆境中,创始人和员工如何发力?·
问:疫情期间,林清轩当时的现金流只够撑2个月,那个时候怎么坚持下来的?您做了哪些决策?
孙来春:疫情发生后那一个礼拜,算算账肯定是要完蛋的,两个月现金流就枯干了。我最先要解决的是要找现金,之前林清轩没贷过款,没贷过款那个时候上哪办,拿什么抵押都是大问题,啥事也干不了。
贷款没了,还可以找朋友借钱。但大家其实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都难保,谁知道自己的现金流能撑到哪天?这条道又行不通,怎么办呢?找投资人。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