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杆秤在我国已有年的历史,如今,伴随着电子秤、磅秤的广泛使用,木杆秤虽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但人们对木杆秤还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里面。近日,记者几经周折,在山亭区西集镇西集村的一条小巷内,寻访到了制作木杆秤的手艺人张建风。
张建风也叫张建凤、张静,今年55岁,是滕州市羊庄镇蒋行村唐氏木杆秤手工制作第6代传承人,也是唯一的女传承人。记者见到她时,她正专心制作木杆秤。
据其介绍,制作杆秤从选料、截木开始,到做成一杆好秤,中间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必须精工细作、精益求精,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影响到秤的准确性。
“我的手艺是父亲教的,父亲的手艺是父亲的娘舅教的。”张建风的父亲12岁时,父母先后离世,无依无靠的他被其外姥爷收留。其外姥爷一家是唐氏木杆秤手工制作世家,便将制秤技术传授给张父。
张建风共有姐妹三人,她排行老二。年,她的大姐因病去世,其父深受打击。由于体弱多病,身体越来越差,父亲开始为木杆秤技艺传承忧心忡忡。张建风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父亲的技艺接过来、传下去。年,为了继承父业,张建风初中没毕业就离开了学校。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加上聪慧和努力,很快便学会了木杆秤制作技艺。
年,张建风的父亲去世。张建风也嫁到了西集村。此后张建风继承父业,用心研究唐氏木杆秤技艺,一干就是40年,制作了十万余件木杆秤。她制秤用材考究、技艺精湛,每一杆秤都堪称艺术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做秤要做良心秤,不能做坑人、缺斤少两的秤……”直到现在,张建风还铭记着父亲当时教她学做秤时的叮嘱。
她的心中有杆秤,并占据重要的位置。
“再难再苦,也不能让唐氏木杆秤手艺在我手里断了。”张建风说。为了留住木杆秤文化,两年前,她搜集整理木杆秤文化资料和实物,创办了家庭木杆秤展览室,免费向青少年学生开放。现在,她大学毕业的大儿子自主创业,利用业余时间跟着她学习木杆秤制作技艺,决心接续传承木杆秤制作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
记者了解到,在非遗志愿者的协助下,张建风的木杆秤制作技艺已为山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正在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于拥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来说,木杆秤代表着古人的聪明和智慧,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把木杆秤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其意义已远超技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