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即将消失的5个老手艺,我拍下了它们最

“都说过去的人,东西坏了就想着修,到了如今全都是换”......

在手机还不普遍的年代,大家都用钟表看时间;在服装业还不发达的时候,大家都是扯布做衣;从前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老行当,还没来得记录下来就消失了。新有新的好处,旧有旧的温度。笔匠、制秤人、锁匠、裁缝......这些藏在长沙犄角旮旯里的老手艺人,几十年来,他们始终坚持初心,在每一个小小的屋檐下,撰写出生活的模样。太平街上有一家老秤店,店家是手工制秤的第三代传承人文志飞老嗲嗲。四十多年时间里,他制作了13万多杆秤,其手工杆秤制作技艺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沙城颇有名气的手艺人。店里悬挂着各种规格的杆秤,和做秤的材料。每一杆秤,从选料、制坯、到刨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制出一杆完美的秤。这是一个很讲究的职业,既讲究手艺,也讲究品行。文嗲从13岁就开始和父亲学制秤,父亲告诉他:“要学手艺,在外首先要学会做人”。在他看来,小小一杆秤,量的是斤两,称的是良心。文嗲说:“人人心中都要有杆秤,缺一两就少福,缺二两就没禄,不论做秤的人,还是做生意的人,都要公平、公正、公道,不能缺斤少两。就像店内墙壁的那幅「公平称天下」的毛笔大字那样,文嗲用一生坚守着手艺人的准则。虽然随着时代发展,杆秤的使用价值越来越小,当年文嗲刚到太平街时,这里还有4家手工制秤的店铺,可如今他已成为太平街上最后的制秤人。但文嗲依然在坚守,他说,“我带过8个徒弟,最多的干了6年,可是现在都转行了,他们觉得学这个不挣钱。“虽然转行了,但是手艺学到了,而且我的女儿也继承了我的手艺,没丢,没丢!”位于闹市中居民楼中的毛笔作坊里,戴着老花镜、系着蓝色围裙的黄老,正专心致志地制着手中的一锋一毫。黄老的岳老杨德富13岁开始学做毛笔,直至80多岁去世,笔庄就由黄希林接手。作为杨德富的四女婿,他以一个“外姓”的身份,继承了“杨氏毛笔”,与其说他继承了这份“家业”,不如说他承担了发扬这项手艺的重任。在这个狭小的制笔室内,摆放着手工毛笔、大衣柜、樟木箱、花架子床,这一屋子的东西全都是黄老的“宝贝”。

//

黄老仍延续着老祖宗的古法制笔,一杆毛笔从选毫到正品,需要一百二十余道工序。

//

黄老说:好的毛笔前面有锋、不能弯曲、长短要一致,不省一公,不差一毫。虽繁琐,但黄老一直坚守匠心,坚持把眼前的每一支湘笔做好。毛笔时代远去,已经很少有人能够体会,一封墨香扑鼻的书信带来的美好。尽管如此,黄老依然痴迷于毛笔技艺,他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份瑰宝,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门手艺传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长沙城里已经很难见到修鞋师傅的身影了,在白沙路上的“机械修鞋”店,两平米大的门面仿佛还是上个世纪的样子,保留着那个年代的痕迹。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补鞋算是一个热门行当。当年,教陈师傅的师傅说去韶山旅游的人很多,走路走得多了鞋坏得也快,补鞋的生意肯定不会差。

于是他满怀热情跟着师傅跑到韶山,认真学习补鞋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想靠着这门手艺养家糊口。

生意一来,陈师傅手上就熟练地动作起来,一双鞋在机器上锉、磨,然后粘、缝、钉,全凭陈师傅的一双手,一气呵成,只要经他手补过的鞋子又可以再穿上一年以上,如此娴熟的手艺,是陈师傅用无数个日日夜夜反复练习出来的。

这一台补鞋机是陈师傅当时花了五六千元购入的,打磨、抛光一搞就是十九年。陈师傅靠着这台“老伙计”养家糊口,供养了两个女儿长大。陈师傅在这条路上敲敲打打、缝缝补补已经三十多年了,不过年过半百的他仍舍不得放下这门手艺,他说:“我补到八十岁就不搞啦!”青少年宫后面的又一村巷里,有一家极小的门店,没有任何设计,红底白字打印出来的店名,“织补改衣”。这家店在地图上都搜不到,没有熟人带路根本找不到。店里只有谢姐一个人,来到这里的人都是通过熟人介绍,口口相传。18岁就入行的谢姐,已经做了快四十年的衣服,基本来这里的都是老顾客,还有远在岳麓区、星沙、雨花区的客户,都会特地跨大半个长沙城赶来。很多顾客会把不如意的衣服拿来修改,经过她的一双巧手,肥大的裙子变得修身合体,不规整的领口变得服帖有型。谢姐还很擅长织补,织补在于“补”,更在于“织”,看似是简单的缝衣服,但做到无痕缝补,实则困难,破洞的衣服在谢姐经过一针一线缝补,衣服破洞了无痕迹!如今,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取代了量身定制;衣服穿坏了就丢,不合身就退。几十年前大家习以为常的裁缝店,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已被人遗留在了历史的深巷中。在浏正街路上,年过半百的贾师傅,经营着这间并不起眼的小铺子。几平米大的小铺子里,放满了贾师傅的“老伙计”:几台配锁的装备,还有剪刀、起子、锥子等各种工具。在流动的时光中,它们陪伴贾师傅见证着浏正街的变迁。配钥匙是一门精细活,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错了锁可就打不开了。看着贾师傅熟练地摆弄着器械,在“嗤嗤”的金属声中,精细地掌握钥匙每一条沟壑的打磨力度,专注于每一秒......基于贾师傅过硬的配锁技术,街坊邻居每次要配钥匙,总是会第一时间来找他。问及今后的打算,贾师傅想都没想便说:“会一直开下去,不会考虑转行。配锁半辈子了,我只想配好每一把交到我手里的锁。”看着贾师傅满是老茧的双手,这大概就是老手艺人的坚守吧。随着智能门锁的普及,所以对钥匙的需求越来越少,很多配锁的老手艺人都转行了,但是贾师傅却一直坚持着,凭着自己精湛的技艺,实惠的价格,依然活跃在这条街上......

///

写在最后:之前做这个选题的原因,是蛋蛋某一天在某音上刷到,一位老爷爷补一双鞋,仅收了2块钱,大家都说他虽满手灰尘,却挣着最干净的钱。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未来职业变迁的速度将越来越快,这些老手艺人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当中......有时候觉得自己特别贪心,明明平时都不多看一眼的裁缝铺、修锁摊、修鞋店,却希望一回头他们一直都在,可惜哪有这种好事啊。真心希望这些老手艺能传承下去,继续在城市的各个地方闪闪发光,祝师傅们身体健康~-END-图片来源:长沙潮生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7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