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桑金伟老师讲述了浒山的部分老店铺
听桑金伟老师讲浒山那些老店铺今天,我们接着听桑老师讲虽然这类行业还存在但在整个城区街头已无这种店铺它消失的数量超过40家(种)糖坊有3家:东门外裕千糖坊,东街黄沅兴糖坊、胡仁记糖坊。今东门“糖坊路”就因裕千糖坊而名。过去糖坊也做糖球,儿时常有穿弄走巷卖糖球的小贩,背着一只“火油箱”,箱内放满了“砻糠”,砻糠中埋着的是糖球。糕饼店或香糕店、糕团店7家:东门外杏生糕饼店,东街沈正大香糕店、如兰糕饼店、夏本炎糕饼店,西街泰昌糕饼店,中街万昌糕团店、万昌钿糕团店。糕饼店师傅多来自绍兴,如沈正大、夏本炎等,“绍兴香糕”在过去较有名望。打面店打面店即面食加工店,在东、西街各有1家,都是手工打面。这种店目前在白沙柴弄、坎墩等地还有,但它已由手摇进化为电动。
水作坊(磨豆腐)水作店有9家:东门外久和水作店、励裕才水作坊、凤林水作,东街福炎水作店,中街有仁兴水作、大集水作,西门城脚的水作坊,南门有惠根水作店,南门外有胡瑞荣水作店。目前慈溪城区街头已不再有水作店。此行业已由小、散制作发展为集约化生产经营的豆腐作场,如宋家漕香干厂等。
拷皮蛋皮蛋店。过去在板桥头一带有位叫施荣山的师傅,全家专“拷”皮蛋出名。“拷”皮蛋用草木灰加碱,“荟”咸蛋用山黄土加盐。这种一黑一红的传统工艺,也渐行渐远,难得相见。前年去重庆一个古镇见到街头一排这样的皮蛋摊,很是亲切。
磨坊6家:东门外有童仰记磨坊,中街明龙磨坊,西街定照磨坊、西门楼启水磨坊,南门火弄内有华记磨坊,南门外有合盛磨坊。现在的居民若需面粉米粉,用不着再拿着麦子和大米上磨坊。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注定传统磨坊一去不复返。
老油坊油坊。据载早在道光六年()浒山南门外婆堰桥有崧盛油坊。之后浒山街头,有名的油坊好像只有一家,它就是东门外街头的正源成油坊。它是慈溪现境内最早的油坊之一,建于清同治初年。我知道在现在的坎墩、宗汉,仍有老的小油厂从业,不过设施比旧油坊进步了,以就近替农户加工为主。从工艺上讲,以上老油坊、老油厂出产都是“压榨油”,而现今国内、国际上普遍出产“浸出油”。但由于“地沟油”的困扰和“浸出”过程中的违规添加,使一些消费者反而留恋起老油坊、老油厂来。
酱业,主要是酱园和酱油店:在东门有泉盛酱园,中街有鼎盛酱园、恒源酱园;东街有龚维明酱油店,中街有美和酱油店、顺炎酱油店,中街有金桐辉酱油店,西街有坤茂酱油店、阿生酒酱。共9家。至今在周巷、龙山尚有酱园。浒山连酱油店也没有了。
南货店至少有4家:东门外元丰祥南货店,中街有李春记南货店、合丰南货店,西街施元兴南货店。所谓“南货”就是南方所产的货物,与“北货”相对。后多特指南方所产的食物,如桂圆、荔枝、桂皮、茴香、八角等干货。定义界限宽泛。其中的合丰南货店较大,店主陈玉江[音]是我家邻居。以后这些南货店合营后成为副食品商店,现在多由超市经营。
茶坊。在浒山本来茶坊就很少,它毕竟是“有闲阶级”很少的小地方,至今确证还只有西门桥东1家,为陈开宝先生所开。
“牛淘”和牛市。浒山一带称杀菜牛的场所叫“牛淘”,它在现市人民大会堂西侧河边的大草舍里。孩提时我去看过宰牛,儿时总是饿得慌、馋得很,欲顺手偷些牛杂,无果。目前横河等地仍有“牛淘”。
浒山的牛市则主要用于耕牛交易,地点在现今西门第四实验小学内。过去杀耕牛是犯法的。“牛淘”里曾有人试过法。现在耕牛逐步淘汰,慈溪已无牛市。
纱布行包括纱布代理行。它是老浒山传统主业,共有20家之多:东门外有孙宝良纱布行、同济纱布代理行等5家,东街有纱布代理行3家,中街有元康、张大、允康等纱布代理行5家,西街有四裕、克昌等纱布代理行4家,西门城脚的纱布行1家,西门外纱布旧衣代理行2家。那时的纱布用现在的目光审视,就是“土布”。姚北一带织布是传统行业。棉布店:东街是胡芳记,中街有潘顺泰、恒茂泰、天丰等棉布店4家,西街有三泰、振大棉布店。这种单纯的棉布店共7家。这些棉布店后来也经销“洋布”。浒山人使用人造棉(如“的确良”等)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因此那时的棉布店才是真正的“棉布”店。那时浒山成衣店几乎是零,不像现在,成衣店远远多于棉布店。当时城里人的衣服总是先在棉布店“迨(即买)”布,再到裁缝店加工,或请裁缝到家制作,也有母亲自己缝制的;乡下人连布也是自己织的,这种布叫“老布”,穿在身上“糙糙的”,我家道中落时,施家山头的舅妈也接济我们这种布。旧衣店至少4家:东街有孔仁记、沈乾康旧衣店,西门外永昌、锦昌瓷器旧衣店。过去浒山没有成衣店,却有旧衣店。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翻翻补补再三年”,既是当年物质匮乏的写照,也是那时人们节俭的美德。那时始终难以舍弃旧衣是当代人匪夷所思的。它催生了旧衣店的发展。记得东街高家一带有位收旧衣的老孔,好像也是绍兴人。只见他总是挑着一双口径很大的浅篮,出城去乡下收购旧衣。过去收旧衣的用这种篮子挑的。染店。早年西门就有3家:阿生染店、劳家和详正师傅的染店。我小的时候在中街也有。当今纺、织、染高度专业化生产,它不会再出现在街头。老人们说:“铁店是耳朵,染坊是眼睛。”也就是说:拂晓,当你去哪怕是陌生的地方赶集时,你只要用耳朵听“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就能找到铁店;你只要用眼睛看着挂满“青色蓝色”的布块,就能找到染坊。这说明染店与铁店是一个集镇所必要的。印花店共2家:解放初期西门外有上海、杏正印花店。过去称之印花店,特指在布上或衣服上印图案或文字,也称“拷花”。全手工的。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浒山有综合店,内有印花项目,门市部在西街,工场设在教场山脚,有位陈姓胖胖的老师傅,刻得一手好花。几年前只有在白沙路的小街巷里,偶尔能见到印花店的遗韵。颜色粉店。老浒山口中的颜色粉店就是染色的颜料店,注意,它不是作画的颜料店。老浒山街头有两家颜色粉店,一家是我父亲开的,另一家叫金潮颜料店,都在中街。公私合营后我父病故,我任劳任怨的母亲,作为“资方代理人”进入浒山颜料店,后并入慈溪县“五交化公司”门市部。那时每当染色旺季里颜色粉店天天门庭若市,因为几乎各家各户都要用颜色粉——城里人把褪色的或修改后的衣物再染染色就变新的了,乡下人则对纺好的纱或对新织的布都进行染色。过去我去乡下或城内走动,我只要说起我娘是浒山颜色粉店的,人们都会说:“哦!你妈就是颜色粉店的老太婆,哪请坐!”目前浒山或许尚有兼营少量染色颜料的商店,而且不会再称斤两散卖了。裁缝店有小良裁缝、红绿裁缝、鸿乔裁缝等5、6家。这里裁缝店当然是中式手工的。它早已进博物馆了。笔者几年来一直想寻觅一只老式裁缝用的木炭火熨斗,近日才如愿。老秤店秤匠店。这在中街钟表店西侧有1家,师傅叫郑家增。这类店只是手工制作木质杆秤,与现代的磅秤、台秤、电子秤格格不入。此店关闭后,10多年前浒山还能见到挑着担子做流动生意的老称匠师傅,如黄德章老人等等。但近年未曾相见。传统秤店在某些集镇中还能见到。
老雕花匠雕花店。估计有2家,其中1家是西门外的尧生雕花店。浒山人所说的雕花店就是木雕店。主要制作家俬上的木雕,过去最常见的“七弯大眠床”,是雕花师傅显身手的地方。“七弯”上有花档和倒挂狮子等,是最难雕刻的。当年雕花店的作品在目前都成了古董。
棕绷店。东门外有兰其棕绷店。西门外也有1家。棕棚店一些地方仍有,只不过浒山街头没有了。
揪桶店(箍桶店)。东街有德灿箍桶店,中街也有1家,西街有阿炳箍桶店等2家。它与棕棚店一样,没有完全消失。
铁匠店。老浒山街头有多家铁匠店,东门外是胡松炎铁店、中街有吴天兴铁店,西街有全盛铁店等。老式铁匠店,多为农户服务,因此现在慈溪城区难觅铁匠店了。
镴匠店(锡器店)。东街是惠宏镴匠店,中街有阿降镴匠店。过去三北一带“嫁囡”都少不了配置几件锡器。锡器里贮食品不易受潮,故早年的中药铺也用锡器。后来出现比它更好的玻璃、白铁皮器皿,锡器渐渐被抛弃。现在又有廉价塑料制品,锡器早被人遗忘。孩提时我上学一日数次经过阿降镴匠店前,阿降师傅奇妙的手艺,常令我驻足。只见他在锡器上刻字刻花,在煝头纸上浇铸出锡片。
铜匠店后来发展成“铜白铁”店。老底子东街有兴荣铜匠,中街有阿尧铜匠,西街有蒋绍坤、招煊铜器店。而现在本地的“铜白铁”店,实际就是“黑白铁”店。至今在藏区和新疆依然能见到较多的铜匠店或铜器店。
簟匠店(竹篾匠)。过去中街有傅中篮店,西门外有蒸笼店。
后来浒山东门桥外有较大的竹业社。竹篮告别世人,塑料袋代之而盛,是对是非,与谁评说。制作蒸笼并非一般簟匠所能胜任,因此专门有这类师傅操业。目前都改成金属蒸笼,传统的蒸笼师傅将断代。
藤匠师傅与簟匠各有一巧,过去浒山东街有1家,主人夏志庚,手艺较好。过去藤做成多种用品甚至工艺品,而且非常耐用。马来西亚的藤是上品,但至今它与红木一样稀罕。
“修船作”,即修理木船的作场。过去浒山老城西“环卫站”附近的浒山江边上、老城西北隅慈溪看守所北侧河边有修船作场。后来可能并合到宗汉庙山的慈溪船厂。我们称造船、修船的人都叫“船匠”。
车木车木店。车木师傅利用卧式旋转车床的原理,把木段“车”成造型漂亮的圆柱体。其最典型的产品是楼梯护栏和擀面杖。过去浒山西门外有这种店,主人叫“家木师傅”。
做伞雨伞店。它的产品是竹骨架的纸雨伞,同时也负责修补。开在浒山东街。慈溪有名的书法家童茂遐先生早年就在此店中从事过绘画。
绞脸“绞脸”。“绞脸”这就是用一根线在脸上来回拖绞,将脸上细细的汗毛拔净。现在看来这也是女人的一种美容手段。在老浒山“堕贫嫂”往往做这种活儿,过去北门小山前路口,有剃头阿水师傅的妻子,她和善耐心,常常定期上门为我母亲“绞脸”。前年去广东省的偏远城市,看到街上有成排成排的“绞脸”摊,生意很不错。我想“绞脸”肯定要比刀刮好,可惜的是,我们男人估计无法享受到。
老药店柜上三件宝搡筒、算盘、戥子秤中药店至少4家:东门外囊寿堂中药店,中街怀德堂中药店、中养和堂中药店、卫生堂中药店。现今这种纯粹的中药店,要么在大中城市中作为“老字号”支撑着,要么在西药店里“退避三舍”,要么在经济落后地区的街头“苟延残喘”着。
油烛店亦称蜡烛堂或油店。它们一般不经营食用油。老浒山胡奎记油烛店在东门外,仁大公油店在东街,广盛油烛店在中街,西街的是大茂增油店,共约4、5家。
香店。此当指拜佛用大大小小的香。过去东街有潘高炎香店,中街有伟昂香作店,产、销“一条龙”。当前香的用量仍不小,浒山城隍庙商场有“佛物流通处”,销香较多,但浒山已无香店可寻。
灯笼店。该在中街。灯笼过去用处有二:赶夜路,照明之用和佛事之用。据说早年在浒山的一些凉亭里也有灯笼舍赐,供路人之用;办丧事要备灯笼,以供死者阴间使用。过去的灯笼都用竹丝为筋,手工纸糊的,“个头”小而分量轻。过去浒山有打油诗:“廿岁的英雄,挑一双灯笼”,用以调笑力气单薄的青年。
风筝店。记得风筝店与灯笼店是同一家,因为在过去这两种产品的材料和工艺相同。四川一带管这种行当叫“纸扎铺”。今天纸质风筝已经断去,纸质灯笼也行将消失。风筝店主,若我未记错,他叫赵记发[音]。
二胡店。不远的过去浒山还有一家二胡店在中街,估计很多人不知。店主是曾去过朝鲜战场的复员军人蒋德新,半间店面1个人。
板刷店。它是自产自销的各种刷子的小店。浒山原有两家板刷店,都是家庭作坊。一家在西街的较小,较大的一家是胡岳水[音]的,在中街。过去制板刷全程手工,先在竹片或木板上打出一排排小孔,再在孔内穿结实棕榈丝或猪毛,后来由塑料丝代替。故制板刷又叫“穿板刷”。现在的刷子均为机制,再也难见这样的板刷店。
废品收购店。现在的废品收购都由外地民工挨家挨户上门收购,他们总是骑着三轮车在小区里转悠,他们有自己的一个“体系”——定价、收购、集中、分拣、转运,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慈溪人叫“收派(破)里派(破)少”。而当年仅此1家在东门外的废品收购店,与他们全然不同。它占有约4、5间店面,这在当时算大的,是属浒山镇供销社管的座商。它什么都收,不仅回收旧铜烂铁,而且收购猪毛、牛骨等“畜废”,甚至收买如蝉衣、蜂窝、蛇皮等可入药的自然物。我们小时除过年有几角压岁钱外,平时身无分文。实在斃得慌时,就去捡废纸、拾破铁、寻蝉衣、捣蜂窝、找蛇皮。换回几毛钱实在不易。因此这家店我经常光顾的。我想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还是过去做得好。
山货店。山货店与南货店一样,限定较为模糊。南货指的是副食品,而山货指的是日用品,一般是产在山区的竹木制品。山货店往往兼营陶瓷品,如缸甏碗盏等,这样的店就称为陶山店。老浒山有中街山货店,陈禄普山货店亦在中街,西门外李瑞大陶山店等。现在浒山街头专门的山货店、陶山店等已不存在。
当追忆那些已经消失和行将消失的老店铺、老行当时,我们自然会想到慈溪的业态变化和发展。
年浒山建所城后,除了在东、西门外有一些小摊小铺外,城内因多为官兵,居民很少,而几无商贸。清初,海防渐松,裁“所”撤“卫”。城外乡民纷纷入城,不少官兵也留下定居。城内大批营房、吏舍、仓廒改为“市廛屋”,城内商市渐兴。至清道光年间浒山市已百业云集。从清道光年间到解放初期的约年中,除增添了一些店铺如修自行车行、邮局等个别新商铺外,浒山的业态基本没有变化。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一化三改造”运动的兴起,慈溪的业态发生了变化,合作社、合作商店、公私合营企业成了主流,但商品种类、交易额仍无大的发展。
年下半年浒山成为慈溪县城后,业态才出现了较大变化发展。如慈溪县百货公司、县烟糖公司、县特产公司、县五交化公司、县人民银行等不少县级公司(部门)从慈城镇迁到浒山镇,并在浒山街头建立了自己的门市(营业)部。于是浒山街上的第一幢大楼——百货公司在“鸡鹅行道地”西北侧拔地而起。紧接着在鸡鹅行道地的东北侧、东南侧、西南侧分别建造了新慈溪县有史以来最大的棉布店、最大的饭店、未曾有过的五交化商店等。此时这个清代就为浒山商贸中心的“鸡鹅行道地”焕发了青春。特别是又经过几年着力改造,那段西起板桥头、东到工人路口被称为浒山中街的慈溪最繁华街段,完全改变了过去“一家庭一店、一间屋一铺、前店后家”的落后状况,集中建成了各县级公司(部门)的大门市部、营业部。商品、商店是业态的外在表现。较大商店的建成、商品种类的增加和质地的优化,标志着这是慈溪首次大的业态变化和发展。
从年至今,慈溪又至少经历过3、4次大的业态变化和发展。
来源:太阳老师图文:桑金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