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探长(共字,阅读约4分钟)
“高楼万丈平地起、教育要从娃抓起。”
对孩子从小教育和培养,往往会事半功倍,对于以后的引导也会越来越顺利。
而如果孩子从小就形成了一些坏习惯甚至不正的“三观”,一旦“养娃养出白眼狼”,那么父母的晚年生活可以说会非常的凄凉。
如果想让孩子孝顺,变得优秀,那么在孩子第一次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家长就要及时制止了。很多时候小时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缺点,如不及时控制和纠正,成年后就呈“几何式”被无限放大。
因此,把坏习惯抓紧“扼杀”在摇篮里,防止孩子长大秒变“白眼狼”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孩子这3种“特质”不要忍,不然易养出“白眼狼”
●自己喜欢的东西占为己有
“我喜欢这个菜,把它端到我这边。”
“我就喜欢这个,必须要给我买。”
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要占为己有,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这类的孩子相信很多人都有遇到过。
在一个餐桌上,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要这个要那个,喜欢哪个菜就都夹走吃,虽然大人不会跟他计较,但是大家对于他的父母多多少少会有一定的意见,毕竟“熊孩子”背后总会有一个“熊家长”在一直惯着宠着。
而这样的孩子,如果家长不及时引导,总是以“他还小”来忍受着,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形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性格。
他们不懂得什么叫做体谅,什么是为他人着想,不仅对外人,就连自己的家人,他们也不习惯去照顾。
而如果孩子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甚至不把父母放在心里,那么我们能指望他们养老?他们能做到孝顺父母吗?
不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白眼狼”,那么首先就要让他们:
——懂得分享以及感恩。
好的东西要分享给身边的人特别是家人,要明白大家对自己的容忍以及付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个心怀感恩、爱父母的孩子也会做到孝顺父母的。
●随意打人,不分轻重
孩子跑步撞到了桌角哭了起来,奶奶立刻过来打桌子并斥责道:
“谁让你磕我们呢,打它,乖乖不哭了啊。”
逗孩子玩儿时,很多家长也总喜欢通过打玩具或者随手拿一个东西就开打,来让孩子哈哈大笑,而孩子似乎也很喜欢“打”这个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大人可能只是想要跟孩子玩儿,但在孩子的心理,就有了“打”这个行为意识,他们会认为,打可以解决问题,是很平常的动作,甚至能够让自己开心。
渐渐的,他们便学会了打,他们可能会打玩具,打小动物,甚至打家长打父母,一有不满意就想动手打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家长不管不顾,默认孩子的做法或者忍受孩子并不教育,那么就会出现“孙子对奶奶大打出手”“孩子对母亲拳打脚踢”的画面。
而没有轻重、没有辈分概念的孩子,长大后也无法做到孝顺,甚至会伤害父母和家人,无法无天。
所以,当孩子第一次动手打人的时候,家长就要及时制止,告诉他们打人是不对的,尤其是不能打长辈不能对父母动手。
有委屈有诉求可以好好说,家长也要用正确、平等的方式来沟通和处理问题,不要用武力解决或者让孩子看到家人有动手的行为。
暴力倾向的行为习惯,很可能让孩子在日后做出极端行为、目中无父母、失去理智,那么这样的孩子也很难做到孝顺。
●不讲道理,没有规矩
“我就这样,你能把我怎么样?”
“他还小,不懂这些规矩,你跟孩子讲什么道理!”
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之后,总是会习惯性的用“孩子不懂事,孩子不明白”等等言语来回复,而这些也是很多家长为孩子推脱的理由之一。
不讲道理的孩子,跟他讲不清楚道理;
没有规矩的孩子,他们的心里失去了一杆秤,便很容易犯错。
而这类孩子,从小缺失父母的管教,长大后也很难服管。和父母感情一般,没有规矩和家教,成年后便也做不到孝顺父母。
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不跟孩子讲道理,认为孩子听不懂,但其实,孩子的心里都明白。道理和规矩是从小讲的,我们可以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让他们懂得规矩和制度。
只有养成了懂规矩讲道理的习惯,那么长大后,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很懂事很孝顺了。
辣妈语录:
父母对孩子的忍耐以及付出,可能并不讲求回报,但如果孩子在长大后,非但不感恩甚至做出一些负面行为的时候,父母的心里难免会有些失落和遗憾。
虽说养儿防老,但是很多孩子长大后可能无法做到在身边陪伴老人、伺候老人,不过,如果孩子有一颗孝心爱心责任心,那么他们会时刻惦记着父母,有什么都想着父母,而一个被孩子惦记的爸爸妈妈,内心也会是幸福的。
家长们,你家孩子有以上几种行为吗?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