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生一世
用心做一本杂志
十一年艺术之路
人物▼
杨卫斌:木杆秤里的手工之美
采访、编辑
刘佳欣图片提供
刘佳欣
见到杨卫斌老师的时候,他在三圣乡的边度时光工作室,正在和大班老师一行人研究改良他的“杨氏手工秤”。午后刺眼的眼光毫无防备地晒着小院,伴着轰隆隆的锯木声。杨卫斌从木头的包围里走了出来,展示他的手工秤。他拿的是g的小秤,手工的细节之美在这把小秤上体现得淋漓精致,秤杆上的刻度清晰可见,散发出手工一点一点穿凿其中的敏锐光泽,醒目红色的提绳上,挂着的是精致的铜质秤盘。
杨卫斌说,杨家从民国时期就开始做秤,到现在已经第三代了。在陕西的户县秦渡镇,最早有三家店做手工秤,年杨氏秤铺开业,而它是其中唯一做到现在的秤铺。手工秤的没落源于电子秤的出现,更加方便的技术让人们丢掉了传统的手工秤,杨氏手工秤也一度面临着关门的危机。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杨氏手工秤成功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秤的价值再次被更多的人重视,生意也渐渐变好。
现在的人买秤更多的是为了收藏和装饰,因此手工秤需要做得更加精致,杨卫斌已经着手进行了一些改良。手工秤改良的第一阶段,他把整个秤盘的厚度和卷边做了升级,绳子和铜皮做得更细致,为小秤也安上了提纽,用来提高灵敏度。杨卫斌做的秤是全手工的,一杆g的小秤,一天只能做上一杆,从出杆、上铜钮、包铜皮,这些工序很复杂,做起来很慢。
手工秤我们都见过,但是说到做手工秤的过程,恐怕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谜,而杨卫斌则为我们揭开了这块神秘的面纱。做一把秤,首先需要一根木条来做秤杆,一定要选好木头,木质硬的木头做出来的杆不易变形。如果是一个15公斤的秤,它的秤杆长度是60公分,它的木条基本上也是60公分,用推刨刨成一头大一头小的圆柱状,用细砂纸打磨光滑,在两头包上长约8、9公分的铜皮,秤杆的基本雏形就算做成了。接着,根据杆秤称量的大小,在秤杆的相应位置钻孔,安装提钮和秤钩。
作为手工秤,它的度量衡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第三道工序是校秤,在秤杆上划上一条水平线,作为所有秤花的基准线。提起秤杆的提钮,在秤杆上挂上相应的标准秤砣,不断调整秤砣在秤杆上的位置,直至秤杆始终处于水平平衡状态,并在秤砣系绳所在杆秤的位置刻下记号,就是这杆秤的“零度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定盘星”。
第四道工序是划刻度,先在秤钩上挂上标准砝码,找出最大称量的位置,再等分定盘星到最大称量位置的基准线,定出两、半斤、一斤等不同刻度。而每杆秤都要用小于最大称量的不同砝码进行多次试验,才能达到最准确的等分。
手工秤的有了雏形和刻度,接着就是钻秤花,秤花可以让秤看上去更加美观。用装有针头大小的钻头手工钻,在相应的刻度上钻出数量不同的小眼即秤花。杨卫斌在家做过四百斤的大秤,在秤杆每一百斤的刻度上做一个秤花,秤花有花、鸟、鱼、乌龟等古香古色的图案,也可以钉刻相应内容的汉字秤花,如生肖秤、婚喜秤、贺岁秤、庆生秤等。
一把好的手工秤,它的秤星不是用漆点上去的,而是用铜丝一点一点地钉上去(也可以选用银丝)。杨卫斌钉秤星的步骤是,把稍有硬度的细铜丝插嵌入秤花里,用丝刀割断铜丝,再用小锤将铜丝轻砸、固定、挫平。秤杆钉完秤星后,用细砂轮轻轻打磨,然后再用细砂布打磨光滑。接着是上色、清理、售前校验。木杆秤制作完成后,必须在售前做最后的校验,即用标准砝码进行称量校秤,符合标准后这杆秤才能出售并使用。
如今用手工秤的人越来越少,对于杨卫斌来说,将这门手艺继续传下去,变得尤为艰难。现在他做的秤,主要是给人用来收藏和装饰用的。杨卫斌所在的秦渡镇,很多人把秤当作吉祥物。他去年为一对新人做过一把十五公斤的秤,他在秤杆的空白部分刻了一幅对联,铜皮的地方用红绳缠起来,使秤更有观赏价值。现在,杨卫斌和边度时光合作,做了一个简单的支架,用来展示手工秤,把秤放在家里也更方便和美观。
手工秤从大到小一共十多种类型,秤星可用铜丝,也可用银丝。即使是一个g的小秤,其中的工序却比我们想象得更加复杂。在这个快到已经淘汰了太多“古老智慧”的年代,一把手工秤,让我们突然又仿佛看到了过去时光,不同行业的人手里拿着一把秤,他们双眼凝视,手上的动作小心翼翼,他们脸上的认真,如同背后做秤人的模样。
秤是一个认真的存在,无论是它被制作的过程,还是它被使用的时候,它的一生总是围绕着专注与精确。做一把秤需要耐心,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一把秤的好坏,与做秤人的手艺密切相关。做一把秤,还需要准确,因为它要经得起校验检查,秤杆、秤砣、秤钩、提钮、定盘星、准星,都必须符合标准,一丝不差。对手工秤而言,它既是一个准确的度量衡工具,也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它有着不变的精确,也有着可变的美,它既衡量物品,也是匠人手中,不可多得的好物。
杨卫斌
/新浪微博/
杂志/电子邮箱/
i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