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露事变是怎么回事?
唐太和九年,公元年11月21日这天,发生了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事变”。
这天早朝,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向唐文宗报告,说他的属下发现外面的石榴树上布满了甘露。甘露是难见的祥瑞,于是满朝文武都跟着高兴,宰相李训提出请唐文宗亲自去看看这上天降下的祈福。
甘露是一种露水,据说白如雪,甜如糖。在古人眼里,甘露是异乎寻常的祥瑞,老子的《道德经》中就有“天地相和,以降甘露”之说,《列子》中也有:“庆云浮,甘露降”的说法。
甘露一般在人迹罕至处,现在居然出现在大唐宫廷里,说明上天对唐文宗的盛世非常满意。
对宰相李训的请求,唐文宗欣然答应。于是,大臣们先离开紫宸殿,穿过宣政殿,来到含元殿等候。到了辰时,也就是现在的7-9点时,唐文宗在一帮太监们的簇拥下来到了含元殿。
唐文宗到了含元殿,他并没有像之前答应宰相李训的,要马上去看甘露,而是让李训和中书、翰林两省的人先过去看看。
李训和两省的人去了一段时间后返回来,李训向唐文宗报告说好像不是甘露。
唐文宗似乎不相信,于是让两个太监头子仇士良和鱼志弘再去看看。仇士良和鱼志弘答应着,带着所有太监出去了。
这时,李训突然宣布,让邠宁节度使郭行余和河东节度使王璠来领受敕旨。敕旨就是官员们写的奏请,皇帝在上面签字认可的一种诏令。
听到李训的话,邠宁节度使郭行余走向前来,河东节度使王璠哆嗦着不敢动。正在李训一个劲儿地喊王璠上来领敕旨时,仇士良和鱼志弘带着一大批太监飞跑回来了,他们一冲进殿内就往唐文宗身边跑,边跑边喊:“请陛下赶快回宫。”
仇士良和鱼志弘之所以飞快地跑了回来,因为他们在看甘露的石榴树现场,先是发现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紧张流汗,又发现幕后有大批手持兵器的人,而且听见兵器互相碰撞发出的金属声。
李训见太监们回来,急忙命令两旁的金吾卫士:“快保护陛下,每人赏钱十万。”于是,金吾卫士开始拦截太监们。
太监们分成两批,大太监如仇士良和鱼志弘等人将唐文宗扶上轿,抬着就往宫内跑。小太监们负责阻击金吾卫士们,之后大臣们又来了两批约五百人的援兵,双方打在一起。
宰相李训就在唐文宗身边,他攀着轿子的抬杠,要阻止太监们抬唐文宗,可是人单势孤,力量不足,反而跟着轿子跑,一边跑一边对轿子里的唐文宗喊不要回宫。
结果在轿子里的唐文宗对李训发出了叱责。
一个太监听见唐文宗的叱责,上来一拳将李训打倒在地,之后太监们抬着唐文宗进了宣政殿,关上了大门,高呼万岁。
之后,就是太监们对大臣们的报复,当场杀了六百余名官员,后又杀了包括李训在内的四位宰相以及当天参与行动的官员,罪名是谋反。
这就是“甘露事变”的始末。
“甘露事变”中李训等大臣们的失败,其中的一个关键点,似乎就是唐文宗态度的转变。
从唐文宗的行为来看,关键时期,他选择了太监们,因此使得原本已经达成同盟的大臣们遭到大难,很多研究都将矛头对准了唐文宗,认为他缺乏勇气而任由自己被宦官控制。
说白了,就是因为唐文宗的懦弱而使得李训等人甘露事变的失败。
李训等人是失败不假,可是是否意味着唐文宗失败?如果唐文宗并没有失败,那不能简单认为他懦弱。
要理解唐文宗是否失败,可以看看唐文宗面临哪些问题。
二、宦官群体和大臣群体,谁值得信任?
甘露事变,表面上看,是以李训为首的大臣们和仇士良,鱼志弘为首的宦官们之争。
宦官是后宫的奴仆,宰相大臣们是治理天下的官员,两类根本没有交集的人群如何能发生你死我活的冲突?
根源自然在皇帝。
自唐肃宗以后,因为藩镇坐大,这些坐大的藩镇俨然成了世袭的土皇帝,经常挟持朝廷,因此皇帝们不信任任何一个官员。原因很简单,官员们可以有野心而且也能实现野心。皇帝们转而信任宦官,因为宦官野心再大,也做不了皇帝,因此皇帝们利用宦官来制约官员,就形成了宦官和官员们的分庭抗礼。
宦官们凭借和官员们分庭抗礼的工具,就是神策军,而宦官们能掌握神策军,自然也是皇帝交给他们的。而掌握了神策军的宦官们,自然也就成了可以和任何藩镇分庭抗礼的实力派。
所以,从唐肃宗一直到后来的唐昭宗,无论在皇帝和宦官们之间出现了什么大问题,一个大的原则始终未变,就是如果在宦官群体和官员群体之间选择信任,皇帝一定会选择宦官群体。
原因无他,就是中晚唐特有的政治生态,即藩镇问题引起的实力制衡。
三、唐文宗信任他的宰相吗?
唐文宗时期,从唐敬宗时期就开始出现的牛僧孺和李德裕之间的党争即著名的“牛李党争”愈演愈烈。唐文宗发出了“去河北贼易,去朋党贼难”的感叹。所谓河北贼就是河朔三镇,这是自安史之乱后出现,而且终唐一朝从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可是唐文宗认为朝中的朋党比河朔三镇更麻烦,于是他开始积极引入新人,这时,李训和郑注两人来到了唐文宗身边。
李训和郑注是当朝大宦官王守澄介绍到唐文宗身边的,两人也确实体现出了魄力,不负唐文宗所望,连着罢免了三个宰相,李德裕、路隋、李宗闵,其中李德裕和路隋是李党首脑,李宗闵是牛党首脑,于是牛李二党被驱逐出了朝廷中枢。
解决了牛李党争,唐文宗非常高兴,可是大臣们的问题解决了以后,宦官问题就成了突出问题,此时宦官首脑是神策军右军中尉,枢密使王守澄。
王守澄是个厉害的宦官,他参与弑杀唐宪宗,拥立唐穆宗,唐敬宗死后,又是他拥立了唐文宗。王守澄的功劳,权势和手段,已经成了唐文宗的心病。
由于王守澄权力太大,而且又太过危险,让唐文宗对王守澄产生了恐惧和不满,这让李训看在眼里。李训多次在唐文宗面前叱责宦官,让唐文宗很高兴。慢慢地,唐文宗认为李训是可以对付宦官的,于是,对李训和郑注两人谈了他打算。
李训和郑注两人和唐文宗聊得很好,他们为唐文宗的治理天下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先除宦官;第二步是收复吐蕃所占的河、湟之地;第三步解决河朔三镇问题。
李训和郑注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方案,让唐文宗非常高兴,他看到了中兴之望,将两人引为心腹,让李训做了宰相。
李训、郑注本来都是宦官王守澄的人,既然被唐文宗信任,也就投向了唐文宗。唐文宗要诛杀一批宦官,宦官首脑王守澄就首当其冲,于是李训和郑注两人积极策划,合谋派人将王守澄毒死。
毒死王守澄后,唐文宗算是走在了心想事成的路上,他慢慢地已经逐步解决了两大问题,一个是党争问题,一个是宦官问题。
可是,唐文宗突然又高兴不起来了,他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李训问题。
李训是有野心的人,他一方面除宦官,一方面还要除郑注。
对李训的野心,朝廷中的明眼人都心知肚明,他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对王守澄被杀感到高兴,一方面又为李训阴险狡诈而不安。
很简单的道理,李训和郑注都是王守澄引荐入朝的,因此王守澄算是两人的贵人,而两人为了上位竟然敢杀自己的贵人,还有什么不敢干的,还有什么可以约束两人的?
郑注还制定了一个除宦官天衣无缝的计划,就是趁给王守澄下葬的机会,秘密埋伏怀揣利斧的数百壮士,将掌握神策军的所有中尉以下宦官全部诛杀。郑注将这个计划告诉李训,李训点头称是,两人一拍即合。
郑注见李训接受了这个计划,就高高兴兴地去做凤翔节度使了。
可是,郑注不知道,表面上他和李训两人达成了一致,其实李训却另有所图。李训很清楚,如果按照郑注的计划行事必然会成功,可是功劳就是郑注的,以后郑注挟这个功劳,就会成为自己的最大威胁。
李训的想法是既要诛杀宦官,又要诛杀郑注。于是,他和少数几个人另外制定了一个计划,即后来的“甘露事变”计划,待计划成功后,再将郑注诛杀。
此时的唐文宗就面临两个问题:
1、如果李训达成目的,他将成为比牛李党争更麻烦的权臣;
2、李训和郑注要杀掉所有掌握神策军的宦官,这无疑就是斩断了自唐肃宗以来皇帝们精心扶持起来的一支重要拳头。
如此,唐文宗将情何以堪。
四、唐文宗的选择怎么回事?
唐文宗是要诛杀宦官,可是他并不是想清除宦官势力,因为一旦宦官势力消失,这支神策军很可能旁落到李训的手中。自唐肃宗以来,神策军是皇帝们制约或者抵御各藩镇的唯一力量,这支力量如果旁落,后果是皇帝们不可想象的。
对唐文宗来说,这支神策军到底应该掌握在宦官手里,还是掌握在李训手里,相信他心里已经有一杆秤。
更重要的是,李训和郑注的第一个计划以及李训的第二个计划,具体细节都没有和唐文宗商量。因此,唐文宗和李训两人在对待宦官的问题上有根本的不同,他不会看到宦官们都被李训所杀。
回到甘露事变现场,唐文宗内心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他在现场才知道李训要诛杀所有宦官,这是违背他意愿的,另一方面已经势成骑虎,又不得不配合李训。此时的唐文宗知道自己被李训当了枪使,开始对李训心生恨意,没想到结果发生了翻转,仇士良等宦官们活着跑回来了。唐文宗顺水推舟倒向了宦官们一边,并对李训进行了叱责。这个叱责,是出于唐文宗本心的叱责。
唐文宗要诛杀为首的宦官,再用新的宦官掌握神策军。李训是要诛杀所有宦官,再诛杀郑注,从而将神策军掌握在自己手里,以达到成为权臣的目的。
唐文宗当然不可能被李训当做枪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