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诚信,为什么人们对季子挂剑与尾生抱

白癜风治疗的费用 http://m.39.net/pf/bdfyy/

先谈谈“信”

在我母校徐州师范大学不远处,云龙山西麓,云龙湖东畔,有一处不起眼的景点——季子挂剑台,以纪念春秋时守信重诺的吴国公子季扎。

插图丨FREEPIK

《史记》载,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信”可能是现在人们最熟悉也是最重要的道德准则了。它既是中国古代崇尚的伦理道德,也是现在全球通用的价值理念。

孔子把“信”作为成“仁”的一个重要方面。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孟子劝梁惠王“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而后,西汉董仲舒将其列入“五常”,唐名臣魏徵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另外,宋代的旧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和民国的新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中均包含“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包含“诚信”。

如何理解“信”?“信”有多种含义,比如信件、信任等,但作为道德准则,我认为主要用其“守诺”之意,也就是说话算话的意思。《东周列国志》上总结得好,“死不食言曰信”。实际上这种说法古已有之。《谷梁传》上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意思是,说话算话叫做“信”,说话不算话叫做“言而无信”。

“信”在古代还有“说真话、诚实不欺”之意。比如,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说文解字》中将“信”与“诚”互为解释,“信,诚也”、“诚,信也”。所以,后来“诚信”二字索性直接联用了,它同时包含了“不欺与守诺”之意。

“信”乃立身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一个没有信用的人,真不知道他能干点啥。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亲贤人,远女人,孝事父母,忠事君主,诚实守信,即使他说自己没文化,我还是要说他必定学习过了。

“信”乃兴业之基。孔子说:“信则人任焉。”意思是说,一个人有了信誉,才会得到重视和任用,这是发展事业的基础。

“信”乃治国之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一个国家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就会垮掉。所以《左传》上说,“信,国之宝也”。商鞅“徙木立信”,方能顺利实施变法。

《史记》上有一句话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后人用“一诺千金”来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说话算数。当然,也可以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一个人的信用。

当今社会,信用更是越来越重要。因为商业社会,最讲究诚信。上了榜的失信人员会被限制高消费活动,包括不能乘坐飞机、高铁等。实际上,失信者在古代也是社死,古代交通不便,人们生活圈子较小,“乡党之间观其信诚”,如果谁不讲诚信,很快大家都知道了,社死是必然的。

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哪怕是对小孩子说的话,也要算数。《曾子杀猪》的典故,给我们做了好榜样。

“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答应给别人的好处如果做不到,灾难就会降临。《左传》上说,“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如果丧失了信用,背弃了邻国,遇到祸患时有谁会帮助自己?失去了信用,一旦祸患发生,没有人支援,必定会灭亡。

再谈谈“义”

“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中国人最为崇尚的价值追求。有歌词唱道,“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而老百姓又是如何评价一个人、一件事的呢?那就是“义”。比如,千古忠义第一人,当属三国之关羽,这个妇孺皆知,无需多言。

管仲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墨子说,“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义”这么重要,那该如何理解“义”这个字?

孔子说,“义者,宜也”;韩非子说,“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韩愈说,“行而宜之之谓义”;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朱熹说,“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综合各位大儒们的解释,这个“义”字就是“宜”的意思,也就是说行为要合适、要恰当。也就说是,“义”是评价行为是否合适的判断标准。我认为,这个标准具体来说,分为三个方面:即道义、正义和大义。道义:道德礼法、规矩原则;正义:公平公正、公道合理;大义:国家民族之大是大非。

任何事皆要符合“义”,不符合“义”就不可取。比如,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说,天下事没有一定要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做的,关键要看是否符合“义”。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义”,就是走正道。

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第17集有一句台词说得好,“”男人做事,十年以后,要见得了人,百年以后,要见得了鬼。”曾仕强教授也说,“人的一生,不要留任何把柄,否则迟早变成致命伤”。

插图丨《江山如此多娇》截图

义与利之辨。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认为,君子重“义”,小人重“利”。也就是说,能够以“义”为准则的人就是君子;而小人呢,则唯利是图,一切以利益为中心。

但义与利并非水火不容,但是要“见利思义”,不可见利忘义,而是要以义取利,先义后利。以义取利,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以其道得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先义后利,即荀子所说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义与仁之辨。“仁”是“义”的内在根本,“义”是“仁”的外在表现。韩非子说,“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本是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而后以“义”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道德准则。比如,人们孝敬父母,既是自发的情感需要,又符合“义”的要求,这叫做有情有义。如果有特殊情况,与父母感情发生变化,但还是要履行孝敬父母的义务。

义与礼之辨。《左传》上说,“义以出礼”,“礼以行义”,;《国语》上说,“奉义顺则谓之礼”;韩非子说,“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从这里可以看出“义”和“礼”的关系,“义”是“礼”的精神内核,“礼”是“义”的规范化、制度化呈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仁、义、礼存在从情感自觉到道德约束再到行为规范的递进过程。至此,我才总算弄明白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句话中,“道、德、仁、义、礼”为什么这样排序。

义与信之辨。从小,父母老师都告诉我们要诚实守信,但孙子却说,“兵者,诡道也”,《三国演义》生动地展现了许多让人们拍案叫绝的奇谋诡计,这岂不是与诚信原则背道而驰吗?孟子早就把道理告诉我们了,“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尾生虽然践行了信,却失去了生命,丢下父母咋办,谁来尽孝?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对于老人来说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更何况,《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女子也可能确实有事,又没有电话可以提前告知,尾生丢了性命,女子岂不是一辈子自责?

插图丨FREEPIK

义与勇之辨。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勇”是骏马,“义”是缰绳,“勇”要受“义”的制约,否则,非乱即盗。

义与孝之辨。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大概的意思是说,曾子问,听话是不是就是孝顺?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天子、诸侯、大夫虽无道,因为有诤臣,而不失天下、国、家;士因为有诤友,才不会丢失美名。父亲有直言敢谏的儿子,才不会陷于不义。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作为儿子或臣子,都要敢于劝谏,如果只是一味顺从,又怎能称得上是孝顺呢?

本期参考资料:

1.《道德经》,老子

2.《论语·阳货》、《论语·为政》、《论语·颜渊》、《论语·学而》、《论语·宪问》、《论语·里仁》、《论语·述而》

3.《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离娄下》、《孟子·离娄上》、《孟子·告子上》

4.《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史记·吴太伯世家》

5.《东周列国志》,冯梦龙

6.《春秋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7.《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五年》、《左传·僖公·僖公十四年》、《左传·桓公·桓公二年》、《左传·僖公·僖公二十八年》

8.《逸周书·卷七·官人解》

9.《贞观政要》,吴兢

10.《说文解字》,许慎

11.《礼记·表记》

12.《孝经·谏诤章》

13.《庄子·盗跖》

14.《礼记》

15.《原道》,韩愈

16.《中庸》

17.《墨子·天志》

18.《管子·牧民》

19.《韩非子·解老》

20.《孙子兵法.始计篇》

21.《清官谣》

22.《四书章句集注》

23.《胡雪岩的启示》百家讲坛视频讲座,曾仕强

24.《荀子·荣辱》

25.《国语·周语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87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