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永川熊氏杆秤传人也是重庆最

杆秤,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衡器。作为我国古代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它是中国最古老但沿用至今的“国粹”级工具。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千百年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电子秤、台秤等先进、便捷的计量工具未出现之前,杆秤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计量工具,买菜、买糖等,都离不开它。但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杆秤制作这种毫厘必究的纯手工精细活逐渐没落,市场需求越来越小,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在重庆永川松溉古镇,有一家百年杆秤老店,店主熊德兴是“熊式杆秤”的传人,也是重庆最后一批手工杆秤制作人。年,“熊氏杆秤”被纳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熊氏杆秤”最辉煌的岁月,鼎盛时期有10多个工人,年产量达多杆,远销四川、贵州等地。熊家制作杆秤的历史很长,自熊德兴祖父熊兴元于清朝末年在此开设杆秤作坊以来,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他时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做杆秤就是做良心。”要做到这一点,秤杆的选料就要极为考究,坚实耐用不易变形的木材才是上等的材料。在熊德兴眼里,俗称“磨铁销”的乌木最好,其次便是枣木、杏木、桦木等硬杂木。选用这样的材质,做出的秤杆才能不走形不崩裂,而且不管晴天下雨都可以用。而给杆秤上漆用的是森漆,只有云南、贵州那边才有。森漆是原生态的植物漆,可以保护秤杆不腐烂,保持原有的形状,使杆秤更加耐用。“我做的秤一般要用二三十年。”熊德兴自豪地说。

对用料的讲究与精细的测量,才能使其秤量尤为精准。杆秤中最重可以称公斤,最小的可以精确到一钱、两钱。

熊德兴说,一杆看似平常的秤,工序复杂,做好它至少需要23道工序,刨、磨、钻孔、嵌星、上漆、抛光……所用到的工具也繁多,包括手推刨、手钻、铁砧子、砂轮、秤钩、铁钳、叨口等。

“从刨木到抛光,一共有二十几道工序。最难的就是刨木,又叫取样,就是把木头推成杆秤的模型。这是最基础的一步,也是最不容易学会的。”熊德兴说,“不能推得过直,也不能推得过圆,要推成椭圆形,有点朝上的弧度。而且秤杆两头还不能一样大,要保证一大一小。”

16岁时跟随父亲学做杆秤,到30岁左右,熊德兴才真正对自己做的秤感到满意。

来源:华龙网、中工网、重庆晨报、第1眼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82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