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物明朝铁面御史资中人周冕三受廷杖

文/黄勇

明朝的言官是一个特殊的文人集团,虽然今人对其争议颇多,但不容置疑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能很好地履行职责,前赴后继地与皇权、权奸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得不少人名留青史,其中包括名气并不显的资中人周冕。

周冕,字敬权,号松崖,资州龙山(资中县龙山乡,年12月撤销,行政区域划归太平镇)人,嘉靖二十年()考中进士。作为言官,周冕清正廉洁,刚毅不屈,直言敢谏,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曾3次遭受廷杖酷刑,仍不改初心,被誉为“铁面御史”,《明史》有传。

资中东皋山,纪念周冕的“清虚一览”石牌坊风化严重,濒临倒塌(资料图片)

两次进谏嘉靖帝,都遭受廷杖

据《明史》记载,周冕在嘉靖二十年考中进士后,曾任太常博士、贵州道监察试御史(试御史全称为试监察御史,明朝任官制度中的一种试职。进入都察院为监察御史的官员,先以试职的身份工作一年,熟悉政务,任期满后,经考察其品行才识,能担任职务的,才转正为御史),仕途轨迹记载并不详细。

周冕曾经奉命前往山西的晋王府公干,时任晋王朱新很是赏识他,向他赠送重金,想把他留在晋王府为自己效力。但周冕拒绝了重金和晋王的赏识,回朝复命。

在明朝历史上,嘉靖帝朱厚熜是个另类皇帝,他长期迷恋炼丹修道,经常不上朝。祭祀列祖列宗的太庙重建后,依照礼制,皇帝要亲自去为祖宗奉安神位。但嘉靖帝懒得出宫,准备派人代他去做此事。

在把礼制看得比天还重的时代,嘉靖帝这个做法在言官们眼里就是“荒唐无比”。御史鄢懋卿首先站出来,表示强烈反对。嘉靖帝震怒,亲自写了一道数百字的诏令,痛斥鄢懋卿是在沽名钓誉,借这个机会为自己博取名声、胁迫君主。同时,嘉靖帝又警告朝臣们说,不要多嘴,谁再“胁君取誉”,定要严惩。

皇帝发怒,后果严重。朝臣们都被吓坏了,“举朝悚息”,谁也不敢再提此事,唯独周冕不怕。他顶风写了一份奏疏,言辞激烈,据理力争。嘉靖帝大怒,将周冕处以廷杖,打入锦衣卫的诏狱,严刑拷打。

过了一段时间,嘉靖帝的怒气消了,冷静下来后,认为周冕身为御史,刚正不阿,直言敢谏,是个好官,遂把他放出来,官复原职。

出狱复职后不久,周冕“好了伤疤忘了痛”,又挨了第二次廷杖。这次,是他“管”起皇家的事情惹的祸。

当时太子朱载坖已经11岁了,还没有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周冕认为,太子岁数这么大了,不该还像个乡村野孩子一般荒废学业,应该马上选择品学皆优的老师为太子讲课。

周冕这番话,本来是出于一片赤诚,为老朱家的江山社稷着想。但嘉靖帝却不这么想,认为周冕是别有用心,皇家的事情需要你一个言官操心吗?太子读不读书,皇帝都不着急你着急干嘛?自古以来,皇家的事情都是非常敏感的,外臣过问当然要引发皇帝的猜疑。

嘉靖帝为此龙颜大怒,又把周冕打了一顿廷杖,将他贬谪到云南通海县去做典史。典史是知县的佐杂官,属于“未入流”,即无品阶,连九品官都算不算。这一次,周冕算是栽了一个大跟头,可谓是一撸到底。

即使这样,周冕仍是慷慨激昂,丝毫不改刚正的性格。《明史·周冕传》中说:“冕虽远窜,意慷慨无所屈。”遭遇这么大的打击,周冕坚持认为自己没错。这样的执著,来自于骨髓中文人的刚直基因。

周冕从京城被贬到偏远的西南通海县,而且官职如此之低,按说旁人避之唯恐不及,谁愿意惹一身骚呢?但事实不然,很多人慕名而来,拜在他的门下求学,“滇士宗之者数百。”民心自有一杆秤啊!

揭发严嵩枉法,被贬为平民

后来,也许又是嘉靖帝“良心发现”,把周冕召回京城任职。经过多次升迁后,周冕出任兵部武选司郎中。

嘉靖三十二年(),著名谏臣杨继盛上疏弹劾权臣严嵩,揭发严效忠冒功事件。此事牵扯到欧阳必进等大臣,他们纷纷上疏为自己辩护。嘉靖帝被弄糊涂了,命令兵部调查严效忠冒功事件真相。这个烫手山芋,落在了周冕手里。

严效忠冒功事件,是严嵩和儿子严世蕃一手策划的。严世蕃为给儿子严鹄升官,伪造了一个叫严效忠的儿子,说严效忠16岁时考中了武举人,但在会试时没考上,就到严嵩的表侄、时任两广总督欧阳必进的麾下从军。在黎州平叛中,严效忠斩首七级,升任锦衣卫镇抚。不到一个月,严效忠病危,把锦衣卫镇抚的职位让给弟弟严鹄,使得严鹄如愿以偿地以这种方式获得了官职。

严嵩、严世蕃本以为这事做得天衣无缝,经手的也都是信得过的人,没想到还是被杨继盛给揭发出来了。为此,严世蕃写了一篇稿子,交给周冕,意思是让周冕按他的说法向嘉靖帝复命,这事也就能敷衍过去了。但严世蕃没想到的是,周冕不买他的账。(未完待续)

四川人物|明朝铁面御史、资中人周冕:三受廷杖,不改初心(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30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