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本来想聊聊老泰山的话题,但是看到这周鲁能俱乐部官方搞了个俱乐部成立20周年庆典暨鲁能球迷文化墙揭幕新闻,感觉心里堵得慌,有些话想要通过这篇文章写出来,也算一吐为快。
必须承认,球迷文化墙的创意不错,作为球迷与球队共同成长的见证,意义非凡。但是我所在的朋友圈,大多数人的看法确是:为什么官方不搞个24周年的球迷文化墙?为什么非要把济南泰山时代的这4年割裂开来?
断开的这4年,实际上割裂的是泰山球迷的情怀。
鲁能俱乐部官方预热活动,很早就开始了,但是直到看到海报我才确信,原来在官方眼中,只有鲁能接手的这20年才叫做被认可的球迷文化。这种观点,对大部分泰山球迷来说,更像是一种人为的撕裂感。多少老泰山球迷,把自己的青春跟球队的历史融合在一起,从稚嫩到成熟一步步见证着她的平凡、崛起、辉煌、失落、彷徨、蛰伏,酸甜苦辣各种味道一时难以描述。那些斑驳的剪报、那些暗黄的笔记,那一身身曾经无比珍视的球衣,那一张张在省体拍下的照片,都是自己青春的代表。
然而,仅仅是因为这断开的4年投资,所有这些回忆都压在箱底,不能算作与俱乐部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也不能光明正大地拿出来与其他球迷共同分享。鲁能体育表明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是表达俱乐部和球迷一家共同成长——可是,少了4年的光阴,“共同成长”听起来不别扭吗?
对于俱乐部而言,这一个小小的数字,体现自己的作为投资方的优越感;然而对于球迷而言,历史进程的参与感却被无情忽视。这种感觉,如同有股咳不出的痰卡在嗓子眼,既难受,又无可奈何。
诚然,从竞技领域讲,鲁能是中国足球的楷模,其稳定的投资规划和青训培养在国内独树一帜。但是在俱乐部文化和球迷文化建设上,鲁能一直都相对欠缺,甚至用“缺乏人情味”来形容也不为过。从早年逼退球员退役,到贴吧强制官方化,大大小小不可胜数。我还记得十年前在现场看球,只能在省体东侧一个小房间里买本队刊,只能在北面售票处旁一家小体育用品店看看球衣。只有当球队夺冠后,所谓的文化建设成果才会被人为放大出来,今天出一本《文化足球》,明天出几册《鲁能足球文化》,向上级表表功绩。
或许有人会说我矫情,或者说我是喷子,随便吧,自己心里那杆秤,想怎么平衡就怎么平衡。看看中赫集团,收购国安后依然场面盛大地举办了俱乐部二十五周年庆典。纵观国内俱乐部,又有谁像泰山队一样,有两个生日?一个是球队成立的生日,一个是投资方鲁能揭牌的生日?难道只有我觉得奇葩、离谱?更准确一些的解释,鲁能从没有正视球队的历史和传统——球队队徽依然是sine,球队的荣誉簿上没有赛季足协杯冠军——12月2日,官方微博一片安静,仿佛历史上这天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但我想更多地人会觉得被刻意抹掉的4年,是官方的一个黑洞。尽管情怀这个词已经被滥用,但对于大部分球迷来说,无论身处何处,无论年龄几何,无论工作繁重生活艰辛,内心深处都有一块安放泰山队情节的地方,不受风吹雨打。这五年的断代,不会影响球迷继续喜爱泰山的情怀,只会让内心那份信念更加坚定:
泰山,s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