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师傅在他的木杆秤工作室,这里是他倾注了30多年心血的地方。
还记得儿时跟着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去菜市场买菜时的场景吗,“多少钱一斤”,然后小贩就会拿起木杆秤称一下。随着时代的变迁,菜市上的木杆秤似乎逐渐消失了,只见清一色的电子秤??
几番辗转,我搜寻到了胶南的老手艺人姜元熙师傅,让我们跟着这位家传两代的秤匠来看看木杆秤最后的记忆吧。
姜师傅带上眼镜,开始对秤杆进行精细测量,有时会对照一下多年积累的笔记。
63岁的姜师傅,自年开始从事木杆秤生意,至今已经30年了。一半的手艺是师从父辈学来的,还在上学的时候,就开始跟父亲学习制作木杆秤的手艺,然而,突如其来的变故中断了这项学习,父亲在其16岁的时候因故去世,心怀悲痛的小姜并没有放弃这门手艺,他只身外出学习木杆秤的制作原理,完备了这门手艺的理论知识。
家传自制的工具,可谓是姜师傅的财富之一,可快捷精准地将一步步工序顺利完成。
钻“星眼”,这是为秤杆进行刻度标记的工作,姜师傅使用老式手钻,娴熟的动作、精准的定位,可以看得出这位老手艺人的功底。
经过多年磨合,年,姜师傅完整地制作出了第一杆木杆秤,从此这门手艺成为了姜师傅一家主要的经济来源,然而现代化技术的普及,使得电子秤取代了木杆秤,这门手艺自此也无人问津了。如今,姜师傅也经营电子秤的生意,顺带着做木杆秤的维修,家中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务农。
这个小工作台,是姜师傅外出时用的,别看它小,里面的工具应有尽有,这个工作台跟着姜师傅走南闯北几十年,斑驳的印记、木头和金属呈现出的光滑质感可以佐证。
各种计量的砝码,是衡量一个秤杆的标准,这些砝码也跟了姜师傅几十年。
百忙之中的姜师傅为记者讲述并实践了木杆秤的全部制作过程,经粗略统计,至少有十个步骤:首先是原材料的选择,木头的种类有很多,南北方使用的材料也会因地制宜,姜师傅一般选择的柳桉木和铜草木;第二步是刮杆,用刨子塑出秤杆的形状,再用纱布打磨;第三步也只最重要的一步,找重心,秤匠没点真学问是很难做出一杆秤的,这里结合了物理、数学知识,经过精确计算才可以敲定下来,当然对于这位经验丰富的老秤匠而言,这也是手到擒来的本事。最后的几步是在小细节上完善这杆秤——安装刀卡、砝码标记刻度、钻星眼、上铜线、抛光、检验、上油。如此一来,才能完整地制作出秤杆。步骤虽繁琐,但却饱含秤匠对这门手艺的尊重,每个细节都会用心去完成。
姜师傅在维修木杆秤之前,都会仔细检查一遍,以防遗漏其它故障。
为了让菜农可以及时用上木杆秤并不出现问题,姜师傅会仔细检查秤的每一个细节。
看着这门手艺即将消逝,心中不禁觉得可惜,现代化的加速,令很多手工制品逐渐被淘汰、被取代,下去几代人,或许他们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这类物品了。
更多内容请阅读青岛画报·
喜欢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