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郑剑瑾 受访者供图
长三角地区地域相连,文化相通,很多古镇古村跨行政区分布,相互衬托。但就像听戏,苏州有评弹、上海有沪剧、浙江有越剧,安徽有黄梅戏,如果只有一种腔调,反而失了味道。首届长三角古镇一体化发展大会上,来自浙江、江苏、安徽、上海三省一市古镇的各位代表,共同分享了他们是如何处理好古镇保护、改造和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如何走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浙江西塘古镇: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根,活态保护古镇
陆丰 嘉善西塘旅游休闲度假区管理委员副主任
地处浙江嘉善县的西塘很小,方圆才两平方公里。早在唐宋时这里就有大姓人家建宅居住,聚成村庄,至元明已是颇具规模的市镇。虽建镇至今仅年,却完整的保留下明清古建筑,被称为“活着的千年古镇”。
明清开始,西塘的街渠就依河而建,民居也临水而筑,到如今便也自成特色:“桥多弄多廊棚多”。在西塘,座桥,古厚淳朴,倾听着千年流水低吟、浆橹浅唱;条弄,深幽奇妙,记载了两边屋舍变迁、旧事新人;而那千百年静静矗立的廊棚,也不知为多少个朝代的人遮挡过烈日与风雨;还有西塘的河埠、梁柱、门窗、脊饰以及瓦当都在诉说着它千年故事。
一直以来,西塘的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都围绕“秉承一个理念、继承一种特质、传承一种特性以及承担一份责任”展开的。“秉承一个理念”即“活态化保护”理念,通过还原、展示等方式,重点做好“生活”的文章,让当地居民、游客共同参与到保护中去,使整个保护“活起来”,最终构建一套“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根”保护体系,用“生活”这一世代相传的载体,保护与传承古镇的文化DNA。“继承一种特质”即江南水乡和居民的包容性,在西塘旅游发展过程中,在传承与发扬当地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兼收并蓄,吸纳各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汉服文化、民宿文化、酒吧文化等等,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西塘文化,丰富了西塘的游览体验以及层次感。“传承一种特性”即所有的旅游景区商户以景区为家,以“共建共享”为理念,形成了完备的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商业业态,目前景区内共有商户近1家,可提供就业岗位超过一万个。“承担一份责任”即所有的西旅人,包括景区的原住民在内,都牢牢树立起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到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中来,既是参与者与推进者,又是见证者与监督者 。
目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江南古镇正在联合申遗,今年又是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关键之年,“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各地共识。未来西塘会以“区域协同,合作共赢”为目标,与联盟古镇抱团发展,在产业共推、市场共建、信息互通、服务共享等方面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大旅游产品、文创商品的合作开发和推向市场的力度;整合力量相互宣传,提升景区知名度,实现客源支持与合作,合理规划客流交通动线,形成客源互流;深挖江南文化内涵,进一步推进文旅一体化,共同构建更具影响力的长三角江南古镇文化旅游生态圈。
虽然长三角的古镇有很多共同点,但古镇发展还是需要“和而不同”。就西塘而言,除了要继续做好生活文章,并科学利用江南水乡自然禀赋和越韵吴风文化资源,以“路通、灯亮、景美、设施全、标识清、管护好”为标准,深度发展全域旅游,着力培育集度假休闲、健康养生、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宜人和谐、诗情画意的文旅名城以外;还将深度挖掘以“汉服文化”为引领的西塘传统文化,深化文旅融合,并以此为抓手,以西塘汉服文化的品牌化、常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根本目标,积极完善以汉服体验为核心的旅游升级服务,做好“旅游+”文章,全力打造西塘“汉服之都”创新型未来景区。
上海朱家角古镇:科学严谨保护古镇绿色生态发展
曹瑜 上海朱家角古镇(4A)旅游公司副总经理
朱家角一直以来的定位都是都市水乡、水墨江南。这个国时期形成村落、宋元集市、明清建镇,不仅有着小桥流水人家,原汁原味的明清街,还可以体验船在水上游,人在画中走的美妙感觉。
在发展中加强保护,在保护中创新发展是朱家角始终秉承的古镇保护发展措施。主要举措包括先后制定多轮综合性和专业性规划,如《朱家角古镇保护规划》、《朱家角镇总体规划》、《朱家角历史风貌区》规划等;同时划分古镇区、老镇区、新镇区,在古镇区坚持修旧如旧,坚持原汁原味;并且规划科学性、严谨性,水系、绿化、交通、建筑的高度控制,坚持严格的保护制度。
目前古镇共有历史建筑91处,市级文保2处,区级12处,25处历史保护点,21万平方米的古建筑。除了加强保护、落实经营,修缮保护,平时有市、区文旅巡查,专业权威部门鉴定,每年体验等以外,区镇两级管委会,景区办、景区旅游公司每年投入一定资金加强对基本旅游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完善的建设。
接下来,青西三镇将协同发展,以创5A为抓手,创青浦“上海之门”城市目标,利用乡村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功能业态,提升水乡特色,传承历史文脉,释放生态优势,打造“江南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旅游品质,服务水平,努力将朱家角古镇打造成为依托大上海与长三角、面向全国乃至国际化市场的古镇旅游休闲目的地。
江苏周庄古镇: 古镇保护和发展并举
沈振荣 周庄旅游公司工会主席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内古建筑专家的建议下,在上海同济大学的帮助下,周庄古镇就制定出台了古镇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了“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展经济”的十六字方针。同时,在八十年代中期起成立古镇保护委员会,出台的地方性法规(周庄古镇保护暂行条例)一直沿用至今。在聘请全国古城镇保护专家,成立古镇保护基金会后,古镇兼收国内外成熟的历史城镇保护规划思路、方法,根据“修旧如旧”及“原环境、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四原则专门负责对保护对象实施保护与维修。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年)古镇成立了江苏首家旅游服务公司,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游的先河。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于年正式组建江苏水乡周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开始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有序开发景点和旅游项目。自此,周庄古镇连续十多年每年接待游客万人次,年全镇旅游收入更是突破了30亿元。
30多年来,周庄在古镇保护方面累计投入50亿元,主要用于动迁居民,改造危房,修建名宅,修建寺院,恢复景点,修桥铺路,疏通河道,实施“三线地埋”和污水处理等工作。完好地保存了周庄古镇核心保护区60%的明清建筑和十多座古桥,为周庄古镇游打好了基础,成功的走出了一条古镇保护与发展并举的特色之路。
以这次长三角古镇一体化发展大会为契机,周庄将把“保护古镇,开发旅游”的初心变得更加有力,在“一体化”中谋划高质量发展,加快制定产业规划和远景目标,重点围绕打造世界级水乡旅游休闲目的地,推进周庄旅游整体升级。
安徽大通镇:新兴的“后浪”打响“长江古驿江豚小镇”金名片
林俊 铜陵市大通镇风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大通古镇位于安徽铜陵,以铜兴市,著名的中国古铜都;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条件饲养淡水豚的国家级保护区;大通在唐代设立水驿,是长江运输的重要节点;大通虽小,但区位优势明显,可谓四通八达。
如果说江南的古镇像小家碧玉般温婉韵致,大通古镇则更多的是一份古朴、厚重与宁静。大通地处长江中下游,依山临江,是全国少有的江心古镇,历史上就兵家必争之地、全国重要的盐商口岸。如今的大通,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的北大门,是南北、东西重要交通路网的交汇点。
大通历史厚重。大通,古名“澜溪”,是吴楚争霸、鹊岸之战的发生地,有2多年的历史。唐代在此建“大通水驿”,宋开宝八年正式建镇。年曾国藩在此设立盐务招商局,统领江南四省盐务。 年《中英烟台条约》,大通被开辟为“寄航港”,清末民初大通逐步发展成为安徽四大商埠之一。年安徽临时军政府在大通成立。屈原,朱元璋,刘伯温,王阳明等诸多名人都在大通留下了印迹。千百年来,大通不但见证着中华民族命运的悲壮与雄浑,也见证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大通特色明显。这里有全球少见的江心古镇遗址--和悦三街十三巷,这里有全国最宽的古街--澜溪老街,这里有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条件对长江江豚进行养护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有清顺治皇帝钦赐的九华山头天门--大士阁。这里有“长江拐弯,大海回头”的自然奇观。古镇上遍布古街、古寺、古井、古树、古建筑,随处可见历史的缩影。在南宋诗人杨万里笔下,大通水产丰饶,市井繁华。大通物产资源优渥。其中中华白姜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龙舟赛、杆秤制作等传统民俗延续千百年,俨然一幅江南版的“清明上河图”的景象。
近年来,大通镇始终秉承着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原则建设发展古镇,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一系列殊荣。“长江古驿 江豚小镇”旅游名片逐渐打响,大通已成为集休闲观光、研学旅行、历史考察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下一步大通镇将围绕商埠文化、民俗文化、遗址公园、环保科普、生态湿地六大板块 ,积极打造长江文化情境旅游小镇,将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将大通古镇打造为长三角区域新兴旅游节点。
旅居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式,大通镇将围绕市场的导向、游客的需求,全面提升各项要素,使长三角古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度假旅居地。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